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估计
B.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望:欲望
C.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退下
D.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酒:最后敬酒

选出不含活用词语的一句

A.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B.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C.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D.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选出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




B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

 

      秦王怒,不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选出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C.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D.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翻译下列句子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习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之谢:道歉 B.弃居产捐:捐献
C.此朗之所以也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业解:懈怠,放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异之莫有从
B.唇齿喻久,关东兵散
C.监试者其身体壮大执诣卓
D.天下所仇监营谒者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六来归来归:出嫁,嫁过来
B.每至分夜分:半夜
C.室弃物靡:没有
D.僮奴有恩遇:遇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二子肖母也久之,能足音辨人
B.抚爱,益念孺人先妣抚甚厚
C.诸儿见家人泣,随之泣于其身也,耻师焉
D.十六年有妇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2)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3)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您
B.人不事师益:利益
C.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恒:经常
D.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及其他课内语句。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盛德之士,乱世所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尊贤而
(2)故江海者托于船
(3)乱世所
(4)明镜所以昭形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不能致意之所欲至矣则或咎欲出者
B.至于歧堤之上,登高望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绝食而叹,跽行因授以为相,国大治
D.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可以实现愿望。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3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4分)
(3)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