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年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材料二:表2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统计
年份 |
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 (1978年=100) |
食品支出% |
交通通讯 支出% |
文教娱乐用品 及服务支出% |
1985 |
268.9 |
57.79 |
1.8 |
3.9 |
1990 |
311.2 |
58.80 |
1.44 |
5.37 |
1995 |
383.6 |
58.62 |
2.58 |
7.81 |
2000 |
483.4 |
49.13 |
5.58 |
11.18 |
2005 |
624.5 |
45.48 |
9.59 |
11.56 |
(1)根据表2描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提出发展农业的有效经济措施。
西方国家现在有三种主要的市场经济模式,你认为中国属于哪一种模式?中国有自己的市场经济模式吗?
材料一:在将资本投在哪一部门能带来最大收益的问题上,斯密认为,每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指出,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且是攫取一种权利。把这种权利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材料二: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1)材料一、二反映了斯密的什么观点?
(2)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3)应如何评价斯密的上述观点?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长处也有不足,只有根据各自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开放,才能改变面貌,发展自己。因此,西部各级党政部门要在新形势下,在实践中形成新观念、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要防止两种错误:一是照搬照抄东部地区的经验,而不联系实际;二是一哄而上,没有轻重缓急。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今年,中共中央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胡锦涛说:“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1)坚持求真务实的三个根本蕴涵的哲学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谈谈应怎样坚持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