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送    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已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贴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7.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
18.在作者笔下古人送别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
19.“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你的体验或所知,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四君子”与“四小人”
①战国时期的风诡云谲之中,士争雄、国争霸的社会场景在历史上留下的画卷之繁复、之错综、之精彩、之生动,的确是罕见的。而提及战国,自然要提及名噪一时的乱世枭雄——“四君子”: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但是,较之隐没在这“四君子”之后的“四小人”——冯谖、毛遂、侯生、朱英,则“四君子”的名望与声威就过于显赫了些。
②据《战国策》等典籍载,冯谖初投田文时并未受到重视,被冷落在“传舍”,他之所以未被赶走,恐怕只是因为孟尝君不愿损害自己那“好客”之英名。之后,冯每提一点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便会引来田文的不快;而当冯在薛地烧券书“市义”,使田文小小地受了点暂时的损失时,后者更是勃然大怒,连忙派人将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尝君既乏见识,更少涵养,他之所以失位后能复位,祸乱中能全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靠了冯的相助。
③再像平原君的杰作——与楚合纵而解邯郸之围,借重的也是自荐的毛遂。临行前,赵胜不仅对处其门下三年之久的毛遂一无所知,还臆断毛“无所用”;殊不料,毛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促成了楚赵的结盟,歃血堂下。没有毛,此行或难有此功,至于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尽管为后世传为美谈,但他的窃符之计,夺兵之招却均出自大梁夷门的监者侯嬴。若仅就窃符救赵一节而言,无忌不过是个无所顾忌的村夫莽汉而已。要不是得到过他的一点“感情投资”的侯生全身心报恩。那么“君子”之名是断然落不到信陵君头上去的。
④同样的。春申君黄歇的门下观津人朱英,也为这位楚相出过不少颇有远见的主意。比如,在“魏旦暮亡”的形势下,他建议黄歇重新部署国家的防卫系统,“去陈徙寿春”就是一着高棋。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春申君以“已有身(孕)”之妻进于楚王(考烈王)而该妾被立为王后之日,朱英便敏锐地预见了春申君的“毋望之祸”,多次提醒黄歇提防“毋望之人”李团(该妾之兄),但黄歇不以为意,以致受挫。
⑤由此看来,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这应当不是牵强之说。事实上“四君子”之成为“君子”,主要是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以及一点点“投资意识”;而“四小人”得以名垂青史,则完全是靠其自身的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历死地,处险境。每每把命攥在手心,把“运”系于口舌,靠大智、大勇的拼搏,
⑥所以,在看了“四君子”们的脸面之后,还要再看一看他们的身边、身后的。
以下不是作者认为战国“四君子”能成为乱世枭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四君子”倡导合纵,共拒强秦。
B.“四君子”广揽人才,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
C.“四君子”确实做了许多“益国利君”之事。
D.“四君子”仗恃先天的权财和众多的门客,成就了美名。

“四小人”青史留名,靠的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靠的是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
B.靠的是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念。
C.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大智大勇的拼搏。
D.靠的是他们不甘埋没于众生的自信。

作者在该文中指山:“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下列不是该结论的根据的一项是( )

A.靠冯谖的帮助使孟尝君得以复位,在祸乱中全身。
B.靠毛遂帮助,促成楚赵结盟,解邯郸之围。
C.靠侯嬴的帮助,信陵君得以窃符救赵。
D.靠朱英的帮助,春申君得以避免“毋望之祸”。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君子”虽然“倡合纵,拒强秦,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有见识浅薄的缺陷。
B.作者认为,没有“四小人”就没有“四君子”,“四小人”当与“四君子”齐名。
C.“四小人”大智大勇,他们留下的精彩、生动的故事,是历史罕见的。
D.在看到“四君子”声名显赫的同时,还应看到比他们声名更显赫的“四小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撰写不朽的科学著作《动物的历史》一书时,对壁虎的墙上攀登爬行能力大感惊讶。生物学家称壁虎是“最能爬墙的动物”。它能够自如攀墙,倒挂悬梁,几乎能攀附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面,甚至在水里、真空环境及太空中都能行走自如,所经之处不留任何痕迹,足下干净利落。壁虎脚上的“功夫”真可称得上是“自然的杰作”。几千年来,不少人试图揭开壁虎爬墙的奥秘。然而,这始终是个谜。
直到最近几年,美、英、俄等国的研究小组才真正揭示了壁虎在墙上爬行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分子间的作用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壁虎脚趾上约有650万根次纳米级的细毛,每根细毛直径约为200至500纳米,约是人类毛发的直径的十分之一。这些细毛的长度是人类毛发直径的2倍,毛发前端有100—1000个类似树状的微细分权,每分枝前端有细小的肉趾,能和接触的物体表面产生很微小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个力虽然很小,但是,当壁虎脚上所有的细毛都与固体表面充分接触时,它们所产生的总粘着力就会超过许多人工黏合剂能够产生的力量。壁虎脚上650万根细毛全部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时,可吸附住质量为133千克的物体,这相当于两个成人的质量。如果你脚上有这么大的吸附力,你肯定难以抬脚。既然壁虎的脚上有如此强大的附着力,那么它如何能在15毫秒内抬起脚来迅速奔跑?科学家发现,壁虎脚上的细毛可以调节,当壁虎将细毛与物体表面的角度增加到30度时,两者的作用力大大降低,壁虎就可以顺利抬脚。壁虎的任何一只脚都可以随时移动。当然,一次只能移动一只脚,其他脚得作为支撑点。
以现在的科技,人类还没有办法研制出如壁虎脚一模一样的东西。不过,科学家正在模仿壁虎脚的结构研制新的黏性材料。2003年年底,科学家推出一项可令许多孩子兴奋得睡不着觉、同时令父母们担心不已的新发明。这就是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出来的壁虎胶带。它是可以让你在墙上如履平地的“法宝”。这种胶带采用的是模仿壁虎行走原理而发明的黏合剂。测试结果表明,这种人造胶带所具有的黏性足以支撑一个成人的体重。希望不用活动梯子更换电灯泡的人这下可有了真正的新盼头。
实验表明,2平方毫米的这种人工胶带,就可以支撑一个15厘米,重40克的蜘蛛侠玩具的整个体重。注意,“蜘蛛侠”只有一只手粘在玻璃平面上,科学家指出,只要两只手掌上都缚上这种人工胶带,就足以支撑一个成人的全部体重。研究壁虎胶带的首席科学家海姆教授指出:“我们也考虑过大量生产壁虎胶带,使研究者能够把自己悬挂于高层建筑物窗户外面这一问题。不过,那样做的成本过于昂贵,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无益于我们的研究。因此,我们仅把实验局限于‘蜘蛛侠’玩具上面。”
由于壁虎胶带是利用细毛的黏性,它比其他胶带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重复利用,而不像其他胶带那样用一次就失效了。科学家指出,这个研究还可以应用在航天、航海、水下探测、医学等重要领域。比如,现在医学绷带密封性不是很好,容易感染细菌,在从伤者身上撕下来时也容易拉伤皮肤。然而,未来的壁虎型绷带的透气性和密封性都很好,撕开时可以利用壁虎抬脚的原理不伤害伤者的皮肤。
壁虎胶带——这一来自幻想中的新技术,已经被专家们评为“2004年最具市场冲击力的十大新技术”之一。然而,要利用壁虎胶带真正实现飞檐走壁的梦想,可能还需要科学家在未来对这个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了。
下面对“壁虎脚的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脚趾上约有650万根次纳米级的细毛。 B.每根细毛的长度约是人类毛发的直径的十分之一。
C.毛发前端有类似树状的微细分枝。 D.分枝前端有细小的肉趾。

下面对壁虎脚上“功夫”的科学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毛接触物体表面时能够产生很微小的分子间的作用力。
B.所有细毛与固体表面充分接触时,产生的总粘着力很大。
C.具有纳米级的细毛在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下产生很大的附着力。
D.细毛与物体表面的角度增加到30度时,两者的作用力大大降低。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壁虎能攀附在所有的材料上面,甚至在水里、真空环境及太空中都能行走自如。
B.壁虎胶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只是像“蝙蝠侠”的这样的小玩具。
C.壁虎绷带的空出优点是可以重复利用,而不像其他胶带那样用一次就失效了。
D.让一个人县挂在高层建筑物窗外擦试玻璃,是完全有可能的事。科学家已经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取得了研究的成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壁虎胶带都优于传统胶带,所以传统胶带完全退出市场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B.壁虎胶带的表面是无数人造的有吸附能力的细毛,这是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的黏性材料。
C.今后影视拍摄武林高手飞檐走壁的镜头不一定要用替身或电脑合成特技剪辑的方法了。
D.在零重力空间,未来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中可以任意行走,轻松上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惟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除是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作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

A.是指散播在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A.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用。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用外科手术的技术处置不正常的大脑,对于医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精神外科的本意,即是通过外科手段改变人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早期使用的手术方法是大脑白质切除。1935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和神经外科医师Lima合作,施行双侧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手术,从而开创了精神外科学,并将该手术命名为Moniz—Lima手术。这种手术令病人冲动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变得温顺,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力、智能下降和人格缺陷等。到50年代初,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7年,脑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成功,这使得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70年代调查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因此得以重获肯定。因为立体定向手术毁损的脑组织直径仅0.5厘米左右,病人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副反应因此而大大减小。随之而进一步发展的X光刀、γ刀,则帮助病人把痛苦和副作用降得越来越低。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医生试图采取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专家们认为精神外科是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医生们不得不承认,人脑对于当代医学来说还是一个太复杂的人体器官。神经类疾病的生理机制仍在探索,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往往是引起对精神外科的争议的重要原因。像面对很多疑难医学问题一样,人类正在一边研究人脑,一边改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被用于癫痫,去掉那扭曲的病痛。还用于一些种类的精神病,去除执念,去除妄想。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难想象,为一些文艺界的著名精神病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我们应该给蒙克、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之类的人物开颅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用于规范精神外科手术的法律。这一空白产生的原因是,包括专业医生在内的人们对此类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而实际操作的例子也相当罕见。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是有危险的、潜力巨大的、将来时的医学手段。
下列对“精神外科”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外科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技术改变人们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B.1935年首创的切除大脑白质的精神外科技术会不可避免地给患者留下不可医治的后遗症。
C.1947年开始应用的脑立体定向技术大大提高了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
D.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精神外科将会成为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体器官,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和改动它。
B.精神外科目前还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人们对精神外科的治疗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C.人们是否可以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一些名人的精神活动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
D.相关法律的缺损使得精神外科发展缓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术。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白质切除手术虽然几乎被废弃,但它开创了精神外科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B.立体定向手术的最大优点在于毁损脑组织小,因此术后副作用大大减小。
C.随着科学进步,X光刀、γ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副作用。
D.采用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也可以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各个国家都有医生

在摸索、采用。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用外科手术处置人类不正常的大脑,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争议。
B.上世纪70年代对精神外科手术作了调查,有半数患者疗效肯定,这一结果使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重获肯定。
C.由于人类一边研究人脑,一边又在改动人脑,而人脑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因此精神外科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发展。
D.即使是专业医生也对精神外科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很少去实际操作,这是精神外科成为“将来时”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