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走在中秋的月光里
钱续坤
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蓦地感动了。这感动有如潮水般涌动。在这中秋的夜晚,歌声吸引着我的耳鼓,也震撼着我的灵魂。
②特别喜欢在月色如银的意境里散步,那种清纯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浪漫的童年。从前,中秋的月亮就是这般明亮,我的影子反复被皎洁的月光拉长——缩短——拉长,然后朦朦胧胧地投放在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影射的曲线,竟然有了中国画的韵致,随着步伐的变化波形不停地抖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蛙噪和虫鸣又往往不期而至,此起彼伏地扑打着我的耳鼓,把年少时的无限联想和邈远遐思,全部引进玲珑、悦耳的神韵里。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③有歌当然还得有舞。乡村的孩子对舞终究是敬而远之的,我亦毫不例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得其乐,因为月亮之上,住着美丽、端庄的嫦娥,还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所以每次引吭高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叠印出长袖飘飘、舞姿翩翩的神奇景象,觉得才子佳人乃天造地生,见众仙子为珠联璧合,有时甚至会捂着小嘴在那偷偷地乐。嫦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飘然奔月”让人充满好奇,“托身蟾蜍”令人不可思议,“八戒垂涎”使人忍俊不禁。及至后来我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才觉得嫦娥在月宫的日子并不美满如意,倒是我们无拘无束地撒野嬉戏,要比她幸福、温馨许多,正可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吴刚伐桂”和“天狗咬月”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我常常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在村头的槐树下或者斑驳的老屋里,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有滋有味地说,绘声绘色地讲。故而童年的月亮之上,萦系着我的遐思,寄托着我的梦想,构建着我的天堂。
④其实月光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意赅,借月光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杜牧“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哀婉沉郁,借猿啸抒怀,道出了深深的落寞;杨维桢“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清风苦相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月当空,莹澈万里;袁枚“明月有情来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又将未婚男女的款曲衷情,化为了蟾光已满,悱恻缠绵……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感悟、沉思和诘问,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象,让其烛照自身的精神之旅,由她牵引心情的潮汐涨落。不过月之情愫自古以来都带有悲戚的意味,适合于人们对本体进行思索,对灵魂进行观照,让善良的人守候心灵的田园,让作恶的人渡到超度的彼岸。
⑤因此,生命之月会伴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生命的那一端,仍然是眼前的这一轮,仍然带着她清冽的光泽,洗濯我们的喜怒哀乐,评判我们的道德准则,量化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感的拥有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切积极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⑥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走在月光里,我会把自己永远存放在这样的朗照中,不以心为辎重,不以物为形役;走在月光里,我会像童年那样放声歌唱:“我等待,我想象,我的灵魂早已脱缰,马蹄声起,马蹄声落……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4日第4版)
19.“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0.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2)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
21.“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感动了”,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22.你认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和谐”思想与儒家的政治价值观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不独孔子,孟子亦然。孟子的著名论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此“人和”之“和”与孔子“和”的含义完全一致。
“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维持这个政治秩序的稳定,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要义。“礼”固然要符合“和”的原则和精神,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的政治价值观。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先秦儒家从政治理论和政治构想和实际的政治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先秦儒家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孔子推崇周公。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他也十分地强调“礼乐制度”。孔子极言“礼”,季氏八佾舞于廷,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甚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固然反映了其政治保守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在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的背景下,孔子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诉求。孔子还极为重视“乐”。他认为,乐的作用就在于“和”,它体现了一种和谐精神,能感动人心,移化人的性情,进而移风易俗。通过“礼乐制度”来谋求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这是通过制度的手段。
而通过个体道德的自觉和修养来达到这一目的,是思想手段,即“中庸”的精神的提倡。何为“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极为推崇“中庸”精神,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作为指导处理人际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在《论语》中,“过犹不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都是与中庸精神相配合的立场和思想。
中庸精神是思想原则,而礼乐制度是制度创设。但在现实的政治过程中,如何贯彻“和”的原则,同样也是先秦儒家所考虑的问题。第一,即使在严格的“礼”的框架下,也要顾及各个阶层的参与和作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此“和”即是赞和之意,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是一味的顺从,而是提出建设性的见解,要求共同参议、决策政治事务,虑及每个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利益。第二则是与儒学的社会理想有很大的关涉。儒家的哲学是“行”的哲学,是“学而时习之”的,他们思想提出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和他人身体力行地实践之。儒家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即“大同社会”,所以,在他们的政治见解中,不断有建设“大同社会”或实现“大同社会”某些标准的动议。先秦儒家都把民本的思想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他们提议给民众以政治的和经济权利,以防止社会阶层分裂和对立,从而引起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是儒家政治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这种社会和谐以稳定社会秩序为前提,顾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尤其强调底层民众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这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是一种进步的政治理念,对其进行研究阐发,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庸精神作为思想原则,用来指导处理人际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也有利于达到“和”的目的。 |
B.先秦儒家认为,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在礼乐的制度框架下,为了贯彻“和”的原则,不能不顾及各个阶层的参与和作用。 |
C.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哲学。因为儒家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所以儒家的哲学是注重“知”的哲学。 |
D.先秦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主张,包括“礼乐制度”的制度创设、“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关于“和”的思想,孔孟是一脉相承的。 |
对儒家关于“礼”的价值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反映了其政治保守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在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的背景下,孔子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诉求。 |
B.孔子之所以重视“乐”,是因为乐有“和”的作用,可以体现一种和谐精神,感动人心,移化性情,进而移风易俗。 |
C.孔子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来谋求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礼”固然要符合“和”的原则和精神,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
D.先秦诸儒的“和”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统一的。 |
对儒家关于“和”的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认为,贯彻“和”的原则,即使在严格的“礼”的框架下,也要阶层的参与和作用。 |
B.儒家关于“社会和谐”的政治价值观,以稳定社会秩序为前提,主张平均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尤其强调底层民众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 |
C.先秦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里,充满了政治参与、社会公平、阶层和睦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对强势群体的限制的提议,充分体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 |
D.先秦儒家都把民本的思想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他们提议给民众以政治的和经济权利,以防止社会阶层分裂和对立,从而引起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阐发儒家的政治价值观,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儒家的政治价值观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
B.在儒家看来,道德不是超功利的,因为道德有极大的功用,就是能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
C.孔子推崇周公的“礼乐制度”,是想谋求一种政治参与、社会公平、阶层和睦、人人平等的社会和谐。 |
D.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和谐”,其政治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就是社会和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化为明日的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下面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遗产,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
B.“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 |
C.只有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并且能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 |
D.虽然时过境迁,与现实生活有了距离甚至格格不入的民族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
对画线的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处处都有陷阱,这陷阱就是死抱着过去不放。 |
B.传统并不是陷阱,轻视甚至无视传统才是未来的陷阱。 |
C.未来的陷阱是不愿意走向未来而只想走向过去的最糟糕的角落。 |
D.要前进总会有陷阱,不管怎样对待过去,是决裂、是砸烂还是妥善利用。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都能与时俱进而文化传统是可以传承而不能改变的。 |
B.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文化传统是本民族的精神。 |
C.文化传统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中, 既相依相生而又相互对立。 |
D.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灵魂之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深海的发现
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
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萱、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中国神话相关的几个问题
深化创造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绝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中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特征。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泯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默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的特别吝啬,唯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成完整器皿。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杀,代之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对中国神话与中国史前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表明中国史前文化玉器繁荣,祭祀繁多,宗教发达,这就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
B.中国史前西部文化朴实,勤于人事,宗教部发达,因而西部文化中不可能产生神话。 |
C.史前文化主要是神话文化,而西部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不重视神话,因此它不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
D.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都属于中国史前东部文化系统,这表明东部文化宗教发达,浪漫、繁于祭祀的东部文化为神话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
造成“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中国史前文化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 |
B.周文化重人事,讲实际;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经过了周代文化的过滤,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
C.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扼杀和曲解南方人著作中的神话残余,致使中国古代许多美丽的神话泯灭。 |
D.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中国神话的人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而不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
对本文提出的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方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使沉默的史前神话渐次浮出水面。 |
B.主要从考古资料中去发掘,还有十分珍惜和正确解读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 |
C.珍惜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用考古资料加以补充,使中国神话复原。 |
D.根据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展开大胆的设想,再用考古资料来印证。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一足”本是个美丽的神话,却被孔子曲解为“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这体现儒家文化对古代神话的利用。 |
B.中国传世神话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但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未能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
C.中国史前西部文化稍有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商代应该是一个神话繁荣的时代。 |
D.“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应该是中国史前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
A.书法作品的创作对身心有益![]() |
B.书法作品允许一切人以它的名义来表达![]() |
C.书法作品显现了心灵自由,体现了人类精神![]() |
D.书法作品需要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来表现![]() |
从求同角度说到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区别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不同于一般视觉艺术还在于它具有时间性![]() |
B.书法艺术既有绘画的空间性又有音乐的时间性![]() |
C.书法艺术在纸上的空间表达而不会像音乐那样消失![]() |
D.书法艺术超越了空间性的绘画和时间性的音乐的表现力![]() |
以释迦牟尼手拈金色波罗花为例是为了说明( )
A.心灵的自由必须通过物质的中介体现出来![]() |
B.中国书法则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 ![]() |
C.心灵自由是内心的活动![]() |
D.人以自己肉体的活动显示心灵的自在![]() |
请根据文意,概括“书法艺术”的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