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②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③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④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人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⑤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都得到,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⑥后来知道,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看见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活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摘录《史铁生自传》有改动)
17.有着强健身体的刘易斯为什么也有“茫然若失”的时候?
答:
18.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其中“这样一个刘易斯”做何理解?请结合原文作答。
答:
19.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怎样理解文中“最美的梦想”?

答:
20.文章最后补叙报纸上一则消息,其作用是什么?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那儿显眼贴那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阿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选自《教育博览》2001第5期)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山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①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谥。
②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的巉岩;读它的容颜,谈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④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⑥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⑧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谥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⑨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11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1联系全文看,①“读”的含义是什么?②“读山”的含义是什么?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的三个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作者从巉岩中读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枯树”的“笑”,联系上下文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山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侧重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B.这篇散文,虚实相生。实写读岩与读林,虚写读峰与读谷,给读者以想象、补充的空间。
C.作者以自己的真实见闻描写了发生在山林中生物之间的争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D.这篇散文,景中寓理,如第⑥段蕴含着弱者要自立、自强,必须顽强拼搏的人生哲理。

E.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满怀激情,描写了游山时所见的各种景物,富有情趣与理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帖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沐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无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鼓舞人心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像。
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1、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
2、第三段尾句“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联系上下文,说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3、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
⑴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⑵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
4、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 )( )

A.“掬蓝天洗脸。”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拉萨天空的魅力
B.对朝圣拜佛信徒的描述,作者含蓄地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
C.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由天空写到人,由上写到下,由点写到面。
D.文章最后两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正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在促进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也汇铸壮大了绚丽的中华文明,这才使得拉萨的天空具有独特的魅力。

E.本文语言清丽、俊逸,却又不失厚重;想象丰富、奇特,笔法灵活多变,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身衣①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②好。
[注]①本文是作者散文集《将饮茶》的后记,有删节。
②“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
3.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4.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的紫荆关
         水荻
  想紫荆关,想了很久很久。
  那个落英缤纷的日子,车轮伴着不期而至的春雨送我到紫荆关。长城众多关隘,我选择了紫荆关,选择了宁静和恢宏,古老与淳厚,选择了辽远天际下一缕挥不去的静静情思。
  雨雾里,下车前行,满眼黄土地黑石头的冀北,一如睡狮。
  攀着紫荆岭黑石头的山路向上走。山风怡人,树木葱郁。丝一样的雨帘里,一座古老的小村庄依山而卧,尽展朦胧恬静之美。我问路边一个脸色黝黑眼睛很亮的男孩:“知道紫荆关吗?”他用手一指:“那就是。”
  我急步奔跑。刹时间,我看到一副苍老却精神矍铄的面庞,不朽的身躯。我兴奋。
人迹罕至,留给紫荆关一份固有的宁静。辽如天界,令紫荆关气势宏大。长天里,高峻巍峨的城墙兀自挺立,硕大的墙砖叠印着历史的絮语。一望无际的绵延山岭,填满寂静空旷的情怀。高远里,只有我与古老城墙的对话在山谷中回荡。“你姓什么?”“中国。”“你叫什么?”“中国人。”“你为何而来?”“寻根。寻一种精神。”
  梦一样的紫荆关,在母亲宽阔的脊梁上,历经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仍一身傲骨,几世威名。
  雨中的紫荆关多了一份空蒙灵秀之美。我久久地立于城墙下,深情地抚着一段段伤痕累累的城墙。我分明触到了历史的沧桑,摸到了荡气回肠的画面:“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似乎看到壮士荆轲大步出关;似乎听到无数抗日志士冲出关去的呐喊,我动情了。我摸到了身心从未有过的感觉。强大。自尊。高贵。
  强大,给中国人以公平。
  自尊,给中国人以志气。
  高贵,给中国人以正义。
  我们需要落叶和鲜花,和平与安宁,我们更需要不屈的民族意志,不死的民族精神。我看到天际之下,一股博大淳厚的民族之魂在这里弥散。
  我忽然想起一首歌,很美的词:“走过了四季如风,走过了岁月匆匆,寻到梦的家园,不再沉寂的中国……”
  紫荆关停下脚步,停下时间。细雨里,古老的紫荆关,复苏了我的生命。我的心醉了,随着那雨丝轻快地飘荡,飞翔。
  站在雄伟秀丽的紫荆关,遥望远方逶迤的山脉。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你我恋守的家园。我的根在这里,生死相依的精神在这里。
  随轻飘飘的雨下山,我陡然间开始讨厌我自认清高的一点点文人雅士的淡淡伤感.开始崇尚一种磅礴之美。旷达的紫荆关令人心也旷达。
  紫荆关,雨中的紫荆关,我清晰地听到你独对长天震惊世界的雄壮吼声。
1.问:文章开头说“想紫荆关,想了很久很久”,联系全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这样“想紫荆关”?
答:这样“想紫荆关”的原因是: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问:第六自然段中说“硕大的墙砖叠印着历史的絮语”,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第十三自然段中作者引了一首歌词,引用这首歌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雨中的紫荆关,不仅使它多了一份空蒙灵秀之美,而且春雨滋润、雨丝轻飘,为抒情营造了很好的意境。
B.作者选择寻访紫荆关,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有一份固有的宁静,可以抒发思情。
C.写荆轲出关、抗日志士冲出关去的呐喊,如见其人,似闻其声,含蕴着对民族之魂的礼赞。
D.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山河和赞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E.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紫荆关写得有人格、有生气,很好地表达了向往、敬爱之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