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在最后一片红叶飘落了的季节,我突然决定去黄河的岸边,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让我的生命再次振作起来。很久以来,一直走不出李商隐那充满着哀愁伤感的诗的氛围,在我的书案上,几乎全部都是李商隐的诗集和有关李商隐的生平资料——我在写一部李商隐的书,他的身影每每在我眼前晃动,这样,我的灵魂就一刻不能休歇了,一刻不能摆脱梦魇一样的精神压迫。
②今天,我来到黄河岸边,想让我的胸间激荡起黄河雄壮的旋律!
③当我站在黄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思绪还在翻滚,像这脚下的黄河水一样在拧着旋子咆哮着卷起千堆雪。我知道,一个人总是有烦恼的,没有困顿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在黄河的面前,看见黄河那巨涛大浪隆隆做响一往直前滚滚东流去,人就显得太渺小了,内心蓦然间回响起震撼天地的英雄交响乐,全身心被黄河涂上了悲壮的色彩。
④这里是辽阔的黄河沙滩,沙滩上是一片片密密实实的芦苇,连接着远方的尽头。在深秋的季节里,芦花像是白色的云朵从天际涌来,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怒涛云海,撕扯着浩荡气流的寒风,合着黄河的隐隐如雷一样的咆哮声,组成了黄河绝美的动态的天地大图———在这幅大图之中,你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感到全身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不能不感到呼吸的紧迫,不能不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⑤书斋里的生活,局限了人的视野,墨水瓶里断然不能兴起壮阔的波澜,在黄河和黄河沙滩芦花飘飞的地方,才有可能使你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你的被书籍束缚的灵魂得到极大的自由,使你尽量地扩张胸怀接纳天地原始的浩然大气,彻底摆脱从骨头缝子渗透出来的酸味,涤荡污垢的心灵,让心灵的翅膀飞扬起来,人也变得十分畅快。我知道,这是黄河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黄河接纳了一个失意游子的巨大热情。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从书斋里走向黄河,把从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引入墨水瓶,就使人获得了自信和勇气,在键盘上也许就会生起云烟,也许能回响着黄河铿锵的涛声波韵!我深知,这是很艰难很痛苦的艺术探险过程,需要全部的心血浇灌和绞尽灵魂的汁液,才能满足一种不懈努力的追求和成就一种事业。
⑥黄河的岸滩上,远远的有一片萧疏的树林,树叶在白霜的浸染下,像酒醉了一样的红,红得热烈红得沉静。在黄河的岸边,这样的树林子给黄河布置了生命的色彩,也给黄河大写了无限的诗意。《西厢记》里的送别,不就是在这树林子里边进行的么?黄河壮阔和沉稳的性格,影响了黄河流域人们的性格,即使在爱情问题上,也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没有了虚伪的成分,有的,只是生生死死的爱恋和永远轰荡在内心的激情。虽然,这激情往往显得悲壮淋漓,但比起莺飞燕舞的江南人家,比起小桥流水的卿卿我我,我认为是来得更为热烈和伟大。黄河的风景,不是“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的小家子模样,而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英雄气概!
⑦九曲黄河,叠影了一部中国历史,滔滔东逝水,便是中国的血脉了。黄河要是看中了谁,谁就可以成蛟成龙,而这门槛,就是禹门口了:要得天下,就得“逐鹿中原”,才能问鼎社稷。黄河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斑驳的图影;黄河的每一寸泥沙,都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高山峻岭。面对黄河,我的心被鼓荡起来了,听见了黄河深处那黄钟大吕般的神秘的希音,在荒坡上就地折了三根蒿草,插在这积淀了千万年的沙滩上,权借以为香烛,跪拜黄河,跪拜上苍……
⑧我的思绪丢落在黄河浑黄的土色的浪涛里的时候,这时际,暮色苍茫,起伏连天的远山已经隐身了,只留下淡淡的线条粗旷的轮廓。青山遮不住,不时传来鹧鸪的寂寞而冷切的叫声。红彤彤的日头,竭尽全力耀出最后的一闪,天地渐渐溶入了墨色之中。在黄河尽头水天相接的地方,蓦然升起了一轮灿烂的明月,黄河上下顿时闪现出银色的水光。原先消失在暮色里的青山,在月光下,居然也鲜明地峥嵘出身躯。我惊奇地看着这一切,似乎黄河慢慢地流入到那遥遥的明月里去了;而明月得到黄河的滋润,也变得沉甸甸起来,笼罩着氤氲着黄河的水气,吐出的光华便有了黄河生命的韵味。其实,黄河是依傍了明月才有了现在的气象,明月装饰了黄河,明月把黄河揽在自己的温暖的胸怀,给了黄河坦荡的心灵和不可摧毁的勇气。
⑨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轻松,豁然明朗起来。万里黄河明月中,我不也是在明月里了么?听着黄河夜间的低语,我慢慢走向明月……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4.作者在第三段和第八段都谈到了自己的“思绪”,试分析它们的内涵是否一致。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
(2)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
16.有人说,文章最后两段可以去掉,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7.结合全文,分析“黄河”有哪些内涵,并分析作者揭示其内涵时主要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及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产生于13世纪以来西方建立全球系统——全球化的企图。汉学主义首先是一套集各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于一体的隐性体系,它由西方构建并运用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时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事务和阐释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是超越汉学和中西研究领域的一种国际现象。汉学主义还可以被理解成对西方视角的回应、反应,或是接受、采纳和内化,以及对由西方产生的关于中国知识的消化吸收。汉学主义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构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它主导着现代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由此产生了一套研究中国和其他非西方文化的特定模式。因此,汉学主义大致也可以适用于西方对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知识生产过程。
在知识层面,汉学主义旨在将中国及其文明纳入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系统和普遍历史的系统之中。在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文明产生的误解和错误描述的学术研究及公众认识中,只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信息错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西方生产中国知识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
汉学主义另一层面的特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理想化和神秘化。其渊源可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以及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思想家。到了现代,将中国理想化的倾向从未完全消失。在颂扬中国文明的学者中,罗素具有代表性。由于对西方文明和对“一战”的灾难性后果感到失望和震惊,罗素向东方寻找人类的未来之路。他将中国和西方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简化到“中国人追求享受生活,西方人追求统治自然和同胞的权力”。这种二元对立将中国和西方的复杂性作了过度简化。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汉学主义是建立在主要包括西方霸权主义、普世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殖民化和逆向族群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作为认识论,汉学主义是看待中国和世界的总体方式,是由西方学者和非西方世界在认识中国时所持有的一系列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因此,汉学主义应该在概念上定位为“认识论的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并不只是仅仅关于中国知识生产的思想范畴,甚至呈现出一种内在化、由自我施加的认识论的殖民化。因此,走出汉学主义,对其逻辑和原理的把握是超越它的第一步,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该框架应建立在对人类共同的人性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一旦从汉学主义中解脱出来,研究中国的学术将以西方理论作为参考框架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状况,这就必然会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而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由此促进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进而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分)
汉学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哪些不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说说走出汉学主义将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甘山之甘
王剑冰
①我们来甘山的时候,已是深秋。甘山上一片艳丽的色彩。
②上午阳光斜射,把一片片树叶都染亮了,聚在树的下面往上看,看得魂牵梦绕。那是城里少见的色彩,每片叶子都在风中旋转。
③最好看的是甘山的柿树。柿子红在枝上,叶子遮不住,就让它们把一棵树渲染成红艳。甘山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柿子树,时间再深些,树上的叶子会全部落完,惟剩了一树的柿子,那时就像挂着一树的灯笼。随着风的摇,熟透的柿子会掉落下来,你只需伸出手,就能得到一枚甘甜。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④有人说,在平原地带,过去遇荒年会饿死很多人,而甘山一带这样的事却很少发生,山上可以果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这里就像一片世外桃源,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而且用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⑤山里出好颜色,陪同我们的两个女子,说到甘山总是眉飞色舞,显出难抑的自豪。这帮子写散文的都说她们像甘山的散文。一个男士还真同她们探讨起散文来,说不清是形散还是神聚,是开头还是结尾。
⑥风越大了,树上的叶子可劲地旋,满树都是红色的响,而后满山都是。而后就看到一片红的舞。真正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云就是叶,纷纷地扬,哗哗地响,整个甘山欢动了。
⑦走在山道上的时候,觉得是雨,那是叶子刷刷啦啦地落,你真是想象不到有多少叶子在落,就像天女在散花,风这时就是天女,那叶子落在身上,落在脸上,迷了眼,乱了心。脚下一会就成了松软的地毯。
⑧伴着响的还有蜿蜒而下的山溪,清清的水上也漂了一层的叶,有些叶子落下又变黄了,红红黄黄的更有了色彩。色彩被山溪输送带似的送向山外,像一条泼满胭脂的香溪。
⑨还真是想到一个女子,杨玉环,这陕县老杨家的女子,她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可是住过地坑院?昨晚大家从平地上下到建在地下的四合院的时候,简直要惊叫了,仰头看天,天成了方的,像打开了一扇天窗,一窗的黑,在城里从来没感到这么的黑,也就越发地感到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四合院是窑洞的聚集,一孔孔的窗子透出一格格的光亮,显示着生活的活力。有的地坑院,已经过了数千年时光。静静的乡间,哪户小门吱呀一闪,就闪出个杨家的女子。杨玉环一定在这甘山不远,周围的百姓都这么说。说不定也来甘山赏过红叶,吃过这里的柿子。也是走过那条官道,翻过那架不大的山包,山上至今还留着深深的车辙。杨玉环在这里出落得天生丽质,像一颗红透的柿子,被大唐摘走了。由此便有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⑩在甘山的红里走,在甘山的风里走,竟就见到一对对的男女,笑着、跑着,迎着风,迎着叶,感染着爱情的浪漫。他们同甘山融在了一起。
⑪喝了甘山的水,品着甘山的特产,感受着甘山的红和甘山的笑,就觉得,甘山是让人心甘的,情愿地来,心甘地去,留一生的好想头。
⑫等我们跑出树林深处,一片开阔之中,竟又看到了一棵棵的红柿树,风和雨越猛,柿子树就越见出鲜亮和红润。甘山红叶中,柿树或许成了最后的坚守。
(原载《散文》2012年第5期,有删改)
请概括这篇散文中甘山有哪些特点。
这篇散文中第⑨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
这篇散文中多处写到甘山的柿子树(柿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探究这篇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甘山的人性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作者认为“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具有无限魅力”,请根据文章第③节,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根据文意,理解标题中“纯粹”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曼德拉: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他说:“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远350年。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旅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扫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用曼德拉的这句话采形容他的退体生活再恰当不过。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于艾滋病防治。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
底结束。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
政绩都感到满意。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

与白人的工具。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
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请简要分析。
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请简要分析。
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