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
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袖中藏物
张 炜
为什么古人常常要把东西装到袖子里?尽管他们的袖子又长又宽,可是要塞上东西当口袋用,恐怕也十分不便吧?而且这样还不安全,因为一甩手走路东西就会掉到地上。以此来判断,古人的衣装上面可能没有口袋,即没有装东西的地方。
在古人那儿,衣装除了有御寒遮体的实用,更多的大概还是从可观赏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考虑,所以一般不再钉上一个口袋。在他们看来,口袋可能更像一个不太雅观的大补丁。如果有一个暗口袋,装上了东西鼓鼓囊囊,也会破坏了衣装的和谐美观。这时衣装的唯美主义,理所当然地排斥了实用主义。一些小东西如果随手可携,也就顺便装到了衣袖里。问题是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甩着手走路了,而只能抄着手走、背着手走。这样的走法也就无法急匆匆地快行,可见与当时总的生活节奏、人的舒缓步态是吻合的。
用袖子装东西的时代,相对来讲人的行动会安稳许多,不会有匆促的步伐和惯常的那些大动作,这可能也是古人的日常情状。现在即便是讲究的西装,上面也有不少兜子,它不仅是实用的,而且还成了一种装饰,可见实用本身也成了一种美。古人要提走一些大宗东西,文雅一点的话,也不会装到一只布袋里,而是包裹到一个包袱里。身穿长衫,腋下夹一个包袱行走的人,直到“五四”时期还可以见到。今天,在一些东方国家的老派文人那里,也常可以见到夹着包袱登台授课的场景。这不但不被看作土气可笑的举止,还是一种高古文雅的表现呢。
将物品包入布料中,与投进布袋里,二者之间的感受是有差别的。包裹物品的过程包含了仔细和谨慎,而塞入和投放的对象只会是袋子。棉质和丝质的方巾做了包袱,包裹时要先将物品放到正中,再逐一合上四个边角,会是一种很美好很自然的动作。与袖中盛物相同的是,包袱中的物品也是需要小心夹持的,因为稍有大意就会将东西散落和遗漏。而装在皮包或布袋中的东西就没有这种危险。可见包袱的使用,同样与舒缓的步态、相对平和的生活节奏相协调。古代的意象与风气就这样渗透在举手投足间。如果今天的人一味模仿古人,非要使用包袱并将东西塞入衣袖,那么行动起来稍有孟浪,一定会把其中的物品撒个满地。正像有人刻意地穿上古时长衫上街一样,让人看了觉得十分不自然、也不舒服。这些拟古人士并没有考虑别人的观感,也没有养成那样的温文和习惯,传统的斯文并没有化进血液里,所以另一种滑稽也会滋生出来。
骑马民族的服装和携物习惯与农耕民族区别很大。马的速度和四处驰骋的品性,也决定了马背人的烈性和品质,并会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袖中藏物并抄手背手而行,不会是他们的风格。一只衣袖,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再简单也没有了,在古人那儿却隐含了这诸多的意义,既实用,又雅致。一些常用的汉语词汇,都在反映着过去的实际情形,如“袖手旁观”、“袖珍”、“挥袖而去”、“领袖”、“袖里乾坤大”,等等。
时风大变,宽松的大袖子如今只能见诸戏剧舞台之上了。 文章开头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物品包入布料和袖中藏物,有哪些相同之处?
文中画线的句子,其中“这诸多的意义”指什么?
阅读全文,探究文章以“袖中藏物”为题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未曾年轻过的人
云也退
①第一次听姜昆、李文华合作的《时间与青春》,有一个情节让我吃惊。李问姜,时间对于他可以比作什么,姜说:“对于您来说时间就是月份牌”,“您看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没几天撕头了吧?”
②这个细节让我耿耿于怀。我觉得玩笑开大了,为李文华抱不平,但又无法讳言对《时间与青春》的赞赏:它的励志充满智性,它极富时代特色的话题是一个青年和一位长者在亲密爽朗的交流中娓娓道出的,它吸引不同年龄的听者将自身代入并由衷地喝彩。姜昆这个长得不喜剧的演员,借李文华的辅佐、映衬甚至牺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之路。
③按理说,李文华这一辈人应往演传统相声的名家路子上走,应该穿起长袍,吐字掷地有声,拖腔带韵,最好能再唱唱戏。可李文华是个异数,他没那份天资,七十年代以前他同马季等人的合作都不成功。对于新相声而言,他作为长者不够安分,而传统相声里似乎也不缺他这样一个谈不上有什么绝活的绿叶。他的角色定位是含糊的、边缘的,相声只是他因热爱而坚持下来的事业。
④他最终选择了为一个比自己小两轮的新秀捧哏,而且——可能是性格和遭际使然——台上竟全无卖老的架子。这太艰难了。相声让捧哏演员付出的代价尤其高昂,更何况是在历来讲究长幼之道的中国,一位年近六旬的捧哏需忍受被捏脸、摸头、胳肢这些“非人”待遇,得怀有一种什么样的赤诚才能做到这一点?
⑤他们的作品是后“文革”时期中国整合“青年”概念、重塑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青年群体从文革时代的红卫兵形象中拉出来,赋予其新的义务、使命和规范。社会对青年有了新的角色期待,二人感其召唤,出面代言,成为青年一代的向导。两个均非传统相声功底深厚的演员,扬长避短,合力打破了传统相声的一定之规,开创了新形势下无法复制的相声美学。他们的“双赢”状态一直延续到十大笑星的评选,以及那令人扼腕的喉癌的降临。李文华成就了姜昆的异军突起,又以被动的激流勇退成全了姜昆的精彩转身。
⑥2006 年夏,在一栋简朴的住宅里,斜倚在沙发上的李文华直起身面向我,肃然的表情无一丝变化。家具陈设和屋里进出频繁、粗门大嗓的家眷,都标志着老人的生活环境同最普通的京城家庭没有任何区别。我也没有任何惊喜可以带给他,我得不断地思量提哪些话题可让他用最短的句子回答。食道发声,就是把句子切成一个个带着痰嗽味的字,让人觉得这瘦小的躯体随时可能力竭。我择要说我喜欢他的什么作品,听他例行公事地重叙诸位合作对象和主要作品名称。他似乎特别看重和姜昆合演的《鼻子的故事》,一个讲述集体和组织如何关心个人的段子。
⑦对那些风光不再的人物,我们免不了感慨“尔曹身与名俱灭”;而对李文华,我却内心寂寂。他几乎没有年轻过,所以也从不曾老去;舞台下的他——不管是健康时还是病后——从来没有点燃晚辈青春火焰的能力。在他无人打扰的、行动不便的晚年面前,我甚至认识到我能够有所思、有所感的特权。他的生活里没有我这样急于了解过去、收获见识与灵感的动机。他对于我,和我对于他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匪夷所思的,只能分享一点点狭窄范围内的知识,还无数次被让人心酸的停顿打断。他在女排蝉联世界冠军时演《看排球》,在“质量月”流行的时候演《买伞》,《森林法》颁布后演《严重警告》,这些作品需要富有才华的、调动情感力量的创作和表演,他怎能期待从一个散漫自我的年轻人眼里捕捉到这种情感?
⑧舞台生命猝然而止后,李文华回归到千百万平凡中国老人中,直到09年5月9日“第二次去世”,最后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他的捧哏艺术早已存入相声史档案,如今,新晋的年轻一代更希望“老人”们好自为之,去体现洒脱的做人态度,而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定义“青年”的角色与使命,只是出于一种情结,我希望《时间与青春》的生命力还能延续。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用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李文华的人生轨迹,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的热爱。 |
B.作者称李文华是“未曾年轻过的人”,是指李文华缺乏天资,也欠勤奋,直到老年才事业成功,开始风光。 |
C.听《时间与青春》,作者耿耿于怀,是因为作者一方面为李文华抱不平,另一方面对姜昆不敬老感到愤恨。 |
D.从《看排球》《买伞》《严重警告》等作品可以看出李文华其实富有才华、能调动情感力量进行表演。 |
E.本文是一篇评传,在叙事中常夹杂着作者议论性的词句,体现了“评中有传,传中有评”的文体特征。
(2)请结合材料概括李文华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说“如今,新晋的年轻一代更希望‘老人’们好自为之,去体现洒脱的做人态度,而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①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①凯特•肖班: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希望知道在一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使情节的发展紧凑、集中。 |
B.马拉德夫人来到房间后就一屁股坐在了舒适、宽大的安乐椅里,丈夫死后的暴风雨般的悲伤和放声大哭造成了她的精疲力竭。 |
C.小说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马拉德夫人在丈夫死后的矛盾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
D.“门”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折射出马拉德夫人在婚姻生活中身心受到禁锢、不能独立自由的困境。 |
E.小说结局出人意料,具有讽刺意味:丈夫死而复生,妻子却因为极度高兴而死亡,显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能掌控命运的无奈。
(2)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马拉德夫人,有的说是马拉德先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请概括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选自张颐武《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有删改)“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理清的痛苦和彷徨。 |
C.“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
D.“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
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
B.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
D.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
B.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
C.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即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和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毕生献给棋道
百岁吴清源羽化归仙,棋界永恒的传奇翩然离去。
1914年出生于中国的吴清源,是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从棋手成绩讲,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从围棋贡献上说,吴清源打破传统边角束缚,强调效率与速度的“新布局”,开创了绵延至今的现代围棋,并在晚年提倡“21世纪围棋”,一生走在创新前沿;从棋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吴清源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融入博大精深的棋道,实现围棋的国际融合,提升了棋手的内外之境,并毕生践行不辍。
吴清源先生开辟了围棋技术的新天地,打造了围棋发展的一段新历程,他本人更在20世纪变乱的世界格局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吴清源热爱围棋,终生不渝,可谓献身于棋道。他在围棋之外获得的声名为古今所有棋手所难及,但他无有他念,俗世纷扰了无挂碍,围棋是他长寿的唯一秘钥,也是他赖以栖身的唯一桃源。
吴清源先生的足迹走过百年,那拈起了世间无数颗棋子的手,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对过弈,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下过棋,战后数任喜欢围棋的日本首相与之有过棋缘,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陈毅也多次希望能够与他见面交流。而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用这智慧之手在棋盘上挥洒创造,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于全日本社会的舆论重压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吴先生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
吴清源先生发扬棋道,提携后辈,不遗余力。林海峰、芮乃伟被他收为弟子,均活跃于棋坛一线几十年。赵治勋说:“正因为吴老师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我。”武宫正树说:“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1984年宣布引退的吴清源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担任世界大赛应氏杯总裁判长,亲临现场研棋直至九十五岁。2014年2月,即将年满百岁的他还亲自出席日本棋圣战决赛现场,并预言中最后的胜负结果。
在吴清源之前,围棋界从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他的高度。无论围棋成就,还是生命长度。吴先生亲眼见证了百年时代的变迁,亲手推动了百年围棋的革新昌盛。2014年,中日棋界为吴先生举办的百岁寿诞庆贺仪式盛大隆重,能够拥有此等荣誉的围棋棋士,天下仅吴清源一人而已。
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因过度衰老而平静离世,终年一百岁。人间痛失传奇,但吴先生那为围棋而跳动的精魂却永不会从这世上消失。
他曾说:“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追求围棋之道,吴先生早已看透生死。他的离世只是一位期颐寿者的尘世句点,世界上永不消失的围棋落子之声,将是对吴清源的最好追念。
相关链接:
①吴清源(1914—2014)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1961年,他不幸遭遇车祸,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晚年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他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摘自百度)
②“碰到苦恼的事情、感受到周围压力的时候,吴老师会背诵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老师喜欢一句话:‘暗然而日章。’这句话出自《中庸》,讲述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
(江铸久回忆吴清源)
③“围棋是胜负的世界,善胜负者,日本人称之为‘胜负师’。胜负师常有,但没世而名不称者居多。吴先生在五十年代前后,对日本一流高手作个别十局比赛,将之全部降级。专就成绩而言,足够资格称得上第一流的胜负师。但在吴先生棋的世界中,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的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摘自沈君山《天才的棋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清源成为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成绩傲人骄世,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 |
B.在作者看来,吴清源长寿的唯一秘诀是献身于棋道;而围棋对吴清源而言,也是他在纷乱的世上栖息身心的理想之境。 |
C.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而围棋是胜负的世界,所以他为争取,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 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 |
D.吴清源于1984年宣布引退。他知机而急流勇退,可谓是一个智者。而退隐后的他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 |
E.吴清源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而他说自己“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更表明他一生追求围棋之道,早已看透生死。
(2)吴清源能对围棋界做出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吴清源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学,争棋最终是要悟“道”。这种“道”在吴清源为人方面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对吴清源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献身棋道,超越世俗;有人却因为他曾入日本国籍而认为他道德上有瑕疵。对“对围棋的技与道的追求是不是超越国家、种族的”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