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选自张颐武《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有删改)
“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理清的痛苦和彷徨。 |
C.“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
D.“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
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
B.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
D.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
B.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
C.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即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和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是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
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
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 |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意味着强者迫于外力,对弱者妥协。 |
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
B.“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
C.“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
D.“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什么“一放就热,一控就冷”,需要实事求是的探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由于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消费经济不起稳定宏观经济的基础作用。投资与消费各自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就投资来看,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时,资金拥有者可以不进行投资,其觉得经济前景有利时,可能积极投资,投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而消费,虽然居民觉得经济前景可能趋于暗淡,但是饮食、教育、居住、交通、衣着、日用品等等消费,不可能大幅度收缩,因而,消费与投资相比,具有稳定性。但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消费的增长速度较低;GDP中投资率较高。GDP中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1993年时,为43.5%,后来下降到1999年的37.1%,2003年又上升到42.9%。自1983以来,GDP中资本形成率没有低于过35%。与韩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的数据比较,中国的GDP投资率高其15%,甚至到25%。显然,投资主导着经济增长,消费明显被压低了。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容易波动;消费薄弱,使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差。
其次,政府行政性为主的调控方式,加剧了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由于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性,使政府一看经济过冷,最容易扩张的是投资,就放松宏观调控,主要是放松信贷规模,放松对土地的审批管制,于是投资弹起,建材短缺,价格上升,煤电油运紧张,经济迅速过热;而一看经济过热,最容易被控制住的是投资,则收缩信贷规模,停止审批和供应土地,于是投资增速回落,建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甚至供大于求,经济速度下滑,趋于过冷。虽然经济学家们也看到经济过冷时,消费不足方面的问题,也想了许多办法,力图拉起消费,实际上很难拉动。消费决定于在GDP中的分配比率,而分配率决定于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而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又决定于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个体工商户及微型和中小企业(行情论坛)发展、政府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等等。因此,短期内政府没有什么刺激和拉起消费的有效办法。
再次,虽然强调科学发展和全国一盘棋,实事求是地讲,中央政府讲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谋一方发展,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使经济波动更加剧烈。不考虑出于政绩的GDP增长目标,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保发工资和养人的压力,加上城市建设、就业等需要,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而物价是不是稳定,又是全国性的指标。中央政府为了保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往往对地方政府主导、鼓励和促进的投资热进行干预,进行行政性的调控。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中央政府应当用利率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使其趋于稳定运行。当然,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中央政府应当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比如,在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中,用提高交易税的办法,就很有效)。于是,中央感觉热,加强调控,经济快速回落;地方感觉冷,开始反映,并越来越强烈,迫于压力,中央政府各部门又放松行政主导性的调控,于是投资速增,经济又迅速过热。
(节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天勇文)下列对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投资不稳和消费薄弱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B.政府以行政手段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使得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的状况加剧。 |
C.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两者的博弈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和谐局面,让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
D.相对薄弱的消费经济、政府行政管制主导的调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调控和发展方面的博弈都成为妨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因素。 |
材料2、3段论述的关键词是“投资”与“消费”。下列关于“投资”与“消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B.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明显被压低因而处于弱势。 |
C.相对而言,政府控制投资较易,而拉动消费较难。 |
D.中国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调控投资,而多用经济手段调控消费。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GDP投资率高于韩国和日本15%,甚至25%。这可以让我们感到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隐忧。 |
B.控制信贷规模和对土地的审批管制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主导经济的冷热。 |
C.无须采用其他手段,调整交易税,就可以有效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 |
D.一般而言,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会让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的“现在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
以下说法不属于作者要讨论“鲁迅”的“现在价值”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是 “割裂了传统”,主张“回归儒家”。 |
B.有人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张“走英美的路”。 |
C.中国文坛学界“批判鲁迅”的社会思潮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
D.作者打算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方面。 |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
C.第四段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一方面说明并突出了“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一方面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去年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块写有2500年前的语言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亲历挖掘工作的里斯本大学讲师阿米尔卡•格拉说:“我们几乎要鼓掌欢呼了。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
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和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特路里亚语。这块石板上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9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这些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邻近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人们最早试图破译这种文字是在18世纪。当时一位天主教徒所管辖的教区包括了这一地区,当地不断出土的碎片引起了这位主教的兴趣。
拥有约3500名居民的阿尔莫多瓦镇位于西南文字的中心地区。两年前,该镇修建了一座博物馆,馆中陈列了20多块刻有文字的石板。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研究人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当他们深入到这段他们知之甚少的历史时期还是遇到重重困难。勒芬大学西南文字研究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斯威格斯说,西南文字是几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之一。它为理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当时在这些地区开采金属——这附近有欧洲最大的铜矿——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一些科学家提出,创造这些文字的人是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参考消息》2009.3.2)下列关于“西南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文字”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是伊比利亚半岛一种最古老的书面语言。 |
B.“西南文字”和伊特路里亚语是200多年来世界尚未破译的两种古老的语言。 |
C.考古学家在葡萄牙南部发掘的刻有86个字符的“西南文字”大石板是目前发现的字符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
D.“西南文字”这种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一共由15个音节符号构成,其中辅音字母7个,元音字母5个。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破译‘西南文字’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对250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几乎一无所知。 |
B.“西南文字” 被认真地刻在石板上,文字笔迹连续,歪歪扭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书写从右到左。 |
C.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破译工作缺少必要的参照物。 |
D.“西南文字”字迹并不标准,至今仍属于一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 |
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目前发现的约90块刻有“西南文字”的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 |
B.创造“西南文字”的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塔特西安斯部落,或者是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
C.最早破译“西南文字”的人是18世纪的一位天主教徒,当时他所管辖的教区出土了不少刻有“西南文字”的石头碎片。 |
D.“西南文字”字形不标准,因为长期以来它在沿袭自身的一些书写习惯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规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一一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与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据无人驾驶飞机收集的数据,再加上地面和卫星的观测数据等手段不同。在过去3年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不同气候区多条冰川表面雪样或雪坑样进行了采集,同时,获得了时间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该项研究表明,冰芯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有了显著增长,这在全球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类活动使黑碳加速排放,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黑碳是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一旦黑碳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雪冰中黑碳的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表明来自南亚的排放物很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随印度季风自东向西传输进入青藏高原。”科研人徐柏青说。夏季,其高昂的地势阻挡了印度季风深入北上,使印度洋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强烈对流如一个巨大吸盘将气流中的物质输送到高层大气。通常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但积雪中较高的黑碳含量可能会使情形发生变化。
从青藏高原冰川雪坑及表面雪样品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平均含量已高于北极地区。现在,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外一个还象表明:冰芯中黑碳含量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徐柏青分析:“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有关。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是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监测发现,棕色云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成分主要是黑碳、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 科学家指出,这种云团对气候变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云团中的粉尘可以吸收阳光,从而导致大气变暖:另一方面,由于吸收和反射等作用,粉尘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徐柏青研究组发现,在冬春季节,随着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扩大,受棕色云影响更为显著,它加速了积雪和冰川的消融,可能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 《科学时报》2008—10—28有删改 )下列关于“黑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黑碳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之一 |
B.黑碳沉降在冰雪上,它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从而加速 冰川融化。 |
C.黑碳是由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活性成 分组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 |
D.黑碳既可以吸收阳光,导致大气变暖;也会反射阳光,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 |
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强烈的气流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青藏高原的
冰雪上。
B.人类活动造成黑碳含量过高,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
C.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
D.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团,影响更为显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研究手段来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手段更为科学、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
B 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C 冬春季节,受温室气体和棕色云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D 研究发现,20年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含量明显增长,以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青藏高原的冰川将消融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