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英国控制的报纸宣扬:“叛乱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很大。”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
B.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的缓和 |
C.在人民革命面前,中外反动势力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
D.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
乾隆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坤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条称:“昨将和坤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上述材料反映了()
A.和坤生活腐化 | B.皇权的独尊、至高无上 |
C.和坤犯上作乱 |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枷锁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孟德斯鸠的观点比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状况 |
B.明清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表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 |
C.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
D.孟德斯鸠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诬蔑 |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
C.科举考试的办 |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 )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贡 |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