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元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让:辞让
B.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置:放置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D.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扪:摸着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入侵齐军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8.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
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②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吴书》)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谢:辞让 |
B.入阙省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亲戚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
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并其邻之竹并:靠近 |
B.则买邻之地而宅之宅:建造房屋 |
C.龙山子固启之启:请……开口说话 |
D.其本错以固本:本来 |
下列各组语句中,都表明方蝉子对龙山子题写楼名原因批评的一组是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
B.山而乐,弗借也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龙山子因为喜爱邻居家的竹子,却又没有能力买邻居家的地,就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
好了一座书楼,并把它命名为“借竹楼”。
2.方蝉子对龙山子“借竹楼”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进行思辨推理,得出了龙
山子的“借”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反对这个名字。
C.方蝉子认为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龙山子从竹子那里借来了
文章的铿然有声,风格的洒脱等,而他竟不知道!
D.龙山子是很谦虚的,听了方蝉子的话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忘情,还让方蝉子为书楼题写
了楼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
(2)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
(3)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
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事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
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
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
追封萧国公。
(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
C.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事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
阅读下列古代名句,完成小题。(11分)
①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②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③今日乌合,明日兽散。
④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⑤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⑧古之善为国者,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
⑦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⑧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
⑨举直错(同“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⑩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
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上列古代名句中的9句,它们的内容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
线上填写与之相关的句子序号。(3分)
关于口口的,有①⑤⑾;
关于口口的,有②⑥⑨;
关于交友的,有______从下列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80字左右)(5分)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