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 2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痰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巨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áo):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乃令张仪佯去秦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   )
A.侍郎丘往籍其家。慎行遗书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再辞不允,乃就道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职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13.把第1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汉书·袁盎晁错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其辩得太子
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①错所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②后擅权,多所变
C.①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
②书十上,孝文不听
D.①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

②不效则臣之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
C.①其辩得幸太子
②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迁和班固评述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吴楚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并不急于匡救国家之难,却想着公报私仇。
B.班固认为晁错进行改革是为国家长远计,而没有看到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C.司马迁认为晁错当权后变更国家原有的制度,不计个人得失,是难能可贵的。
D.班固认为晁错虽然没能终其天年,但其忠心可鉴,为后代人所同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起厕如:动词,“去”“上”。
B.沛公则车骑置:放弃。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道路。
D.闻大王有意督之过:动词,责备。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翻译下列语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能其生出本末审:知道
B.故世人未之也奇:奇特
C.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除: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起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相国曹参后 // 帝高阳苗裔兮
B.征太祖典军校尉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仲卿母所遣
C.太祖乃变易姓名 // 静女
D.欲计事 //恐年岁之不吾

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③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李渔《闲情偶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荔行高:推崇
B.炀帝虽爱其才,然峭正疾:痛恨,不满
C.故议者晋二陆方:正直
D.妻妾服拟王者被:穿着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
(2)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