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②,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高荔行高:推崇 |
B.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疾:痛恨,不满 |
C.故议者方晋二陆方:正直 |
D.妻妾被服拟王者被:穿着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
(2)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共2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管弦呕哑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秦人不暇自哀⑤族秦者秦也 ⑥使六国各爱其人 翻译文中画线句。(12分,每句3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第一段文字重点写什么?结构上有何作用?
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句是哪一句?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所指是否一致?请作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共21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廊腰缦回③高低冥迷④春光融融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最后一句实际上在写什么?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子列子穷”与下面哪一项中“穷”意义相同( )
A.欲穷其林 | B.人穷则及本 |
C.所识穷乏者得我 | D.黔驴技穷 |
对“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经过 | B.指出过错 |
C.做事过分 | D.探访 |
“不厌其烦”的“其”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其”意义相同:( )
A.其后,民果作难 |
B.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
C.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况其在富贵乎 |
下列“君”字,用于敬称的是( )
①居君之国而穷 ②君无乃不好士乎
③君过而遗先生食 ④君非自知我也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 |
对“以人之言而知我”中“以……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就 | B.因而……地 |
C.用……才 | D.根据……才 |
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 )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
B.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知心朋友,所以不受馈赠之粟。 |
D.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恩义,所以不受子阳之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05年全国高考卷III)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译:________________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划线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可胜道也哉
A.日出江花红胜火 | B.予观夫巴陵胜状 |
C.二战而一胜一负 | D.举不胜举 |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佐的人 |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 |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对 |
于人为可讥,于:在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恂恂而起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不敢言而敢怒 |
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孰能讥之乎?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其还也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同③④异 | B.①②异③④同 |
C.①②③④全不相同 | D.①②③④同 |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要点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游山所见的景物 | B.写游华山洞的经过 |
C.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 D.提出治学应采取的态度 |
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目标越远大,能够达到的人就越少。 |
B.要达到目的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志”是根本。 |
C.只要“尽吾志”,即使没有成功也可以无悔了。 |
D.古人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往往比今人更深入、广泛 |
翻译下列句子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