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⑦使酒:酗酒任性。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动以朝廷为辞 |
B.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
C.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
D.①吾其还也②其可怪也欤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C.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为全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
B.佚之狐力荐烛之武时对郑伯说的话,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C.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委婉曲折,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
D.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辩艺术,作为一篇论说文,却写得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紧扣读者的心弦。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戚平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献《凤度箴》,出知剑州。逾年,召试中书,加直史馆,面赐五品服,判三司开拆司。
江南旱,与李防分路安抚。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见,司天以瑞奏,群臣伏阁称贺。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因陈治道之要。帝谓宰臣日:“知白可谓乃心朝廷矣。”东封,进右司谏。又言:“咸平中,河湟未平,臣尝请罢郡国所上祥瑞。今天下无事,灵贶并至,望以《泰山诸瑞图》置玉清昭应宫,其副藏秘阁。”
陕西饥,命按巡之。寻知邓州。会关右流佣至境,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擢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迁尚书工部郎中,使契丹。知白以朝廷制官,重内轻外,为引唐李峤议迁台阁典藩酃,乃自请补外,不许,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还京师,求领国子监。帝曰:“知白岂倦于处剧邪?”宰臣言:“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乃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时王钦若为相,知白论议多相失,因称疾辞位,罢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及钦若分司南京,宰相丁谓索恶钦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既至,待钦若加厚。谓怒.复徙知白亳州,迁兵部。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时进士唱第,赐《中庸篇》,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复陈之。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然体素赢,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帝亲问疾,不能语,薨。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议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王曾日:“文节,美谥矣。”遂不改。
(节选自《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权:权力 |
B.因陈治遭之要要:关键 |
C.及钦若分司南京司:主管 |
D.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第:府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又募民出粟以济
A. 斧斤以时入山林 ![]() |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D.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知白“可谓正矣”的一组是( )
①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②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③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④既至,待钦若加厚⑤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⑥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④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周伯星出现,司天把它作为祥瑞之事向皇上上奏,大臣们也都相互庆贺,只有张知白认为国君应当实行德政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跟星象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
B.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并引用唐朝李峤的议论建议朝廷的台阁重臣都要兼管地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 |
C.张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并因此被免官,宰相丁谓讨厌王钦若,就把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让他报复王钦若,但他却对王钦若很优厚,让丁谓很生气。 |
D.张知白任宰相时,非常注意等级仪制,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但他的身体一向虚弱,在中书任上生病后,皇上也亲自探问。去世时,皇上把上巳宴都停止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
(2)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阁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 ‘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阴:暗地里 |
B.姬言之帝,贷其死贷:推卸 |
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殆:几乎 |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于禁苑种谷、亲蚕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B.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不若暂出之于外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⑥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而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②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③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