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 )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 | 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
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 | 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 |
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 D.动荡局势的加剧 |
阅读下列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图甲、乙)
图甲图乙
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大炼钢铁使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 | B.轻工业发展呈下降趋势 |
C.一战期间重工业比轻工业发展快 | D.有效政策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及其《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举行,各国政要将进一步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性行动方案,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
B.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
C.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手段 |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如果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B.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
C.为商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贸易场所 | D.开辟了联结人类文明的新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