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和血腥屠杀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回顾那段痛苦的日子,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个别国家右翼势力的危险举动和恐怖主义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1月27日已经成为大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图1 一群犹太人正被赶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图2一名女子在英国爱丁堡点燃蜡烛,纪念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56周年。
材料二 《联合固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法西斯反人类政策。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进行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观察下面反映新航路开辟前后状况的四幅漫画,回答问题。


图l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图2的现象是由哪些历史事件引起的?
图3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对英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图4的主题你是否同意?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问题1:材料一中,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问题2:明、清时期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法定意义?为什么?
问题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据《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茸屋植树,敢致功力。——据《五代史·周太祖本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6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饿莩耳。——据《救荒话民书》
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2)分析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

中俄两国元首于2005年7月正式宣布,为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向前发展,双方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村料一 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1)中俄历史上第一个条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俄(苏联)是怎样用“鲜血和真诚”结成友谊的?(4分)
材料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材料三(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3)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处理与苏联和俄罗斯关系时采取不同政策的背景。
村料四 中俄关系57年,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中俄关系应该怎么看,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对于避免重犯历史错误是有益的。
----2006年3月15日中国网《中俄关系57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5)根据材料四中对中俄关系的分析,你可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发展迅速。……获得原子能的理论准备虽然是在欧洲完成的,但在技术上获得和利用原子能却是在美国首先实现的。……战前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这是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材料三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世界上下五千年》
回答:
(1)据材料一,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原子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4分)
(3)材料三中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评述这一变化。(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