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 |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B.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C. |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
D. | 《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
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盛锡福制帽厂”,60年代中期又改为“红旗帽厂”和“前进帽店”,而80年代它已经成为“盛锡福帽业有限公司”了。50年代中期易名的主要原因是()
A.为适应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形势 |
B.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
C.在中共“八大”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改革 |
D.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易名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
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