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 |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B.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C. |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
D. | 《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这样论述:“科举制度的创立,的确是一项举世罕见的发明和创造,简单明快地解决了选拔官员的标准问题。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通过苦读,可以进入官吏队伍。无疑,科举使社会管理这方面的机制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形式增加了一些公正的色彩。”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确立的选拔标准是
A.品德和才能 | B.家族声望 |
C.先代功绩 | D.个人文化素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l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郡县制 | B.法家思想 |
C.专制集权制度 | D.秦律 |
宗法制度的一个方面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根据这种理解,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
A.授土 | B.宗祠 |
C.族规 | D.家谱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B.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
C.古之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近代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中“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是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