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法西斯侵略行动猖獗到顶峰的时刻……这一年9月……母亲在生下孩子7天后,便忍痛将她的第一个孩子寄放在……老百姓家中……马上随部队转移……”(引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其时,日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最为残酷的
| A.“治安肃正”运动 | B.“清乡”运动 |
| C.“治安强化”运动 | D.“三光”政策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的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 B.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 C.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D.迈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
《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
|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
|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 B.农业合作化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初期 | D.20世纪70年代末 |
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 B.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
|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
| 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