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二 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下子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到60年前那场正义对邪恶的东京大审判。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中华民族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由于国力弱小,在东京审判开始时并未受到他国的重视。不过。经过一个中国人的奋力抗争,中国才在那场耗时2年7个月、历经817次庭审的艰难审判中,最终将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梅汝璈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是惟一参加东京审判法官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在东京审判那个特殊的战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为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伸张了正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2)简要指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将侵华主要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钧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非洲联盟秘书长萨苏在致辞中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非中关系奠定了基础。
温家宝总理同日在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的宝贵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非洲在世界近现史上的“共同命运”是什么?(2分)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长期的宝贵支持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摘自朱卫华《解读和谐世界理念》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共60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话剧。频繁的改道,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适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材料二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战国时期河洛文化在政治制度、农业工具技术和思想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50年代出现了公派留苏热潮。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强大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以它为榜样来建设新中国。当时新中国急需各式人才,公派人员留苏就是一条有效培植人才的捷径。
——周霁《中国百年留学潮》
材料三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四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7月16日
材料五“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只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四、五,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材料二学者朱良志认为:八大山人的魅力,我觉得至今还没有很好发掘,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画给我感觉像《金刚经》一样,荡尽人间的风烟,刊落世界的浮华,直接切入到人生命的真实世界。随着他人生过程的痛苦展开,他的思考越来越深,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用得那么娴熟,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困境,表达自己对命运的咏叹,这是了不起的。八大山人告诉我的东西,简直可以说超过了苏格拉底。……八大山人喜欢画荷花,他有一幅画,画面上只有一枝菡萏,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那种,而像一柄斧头,傲然挺立,那种傲气,那种自尊,给人极深的印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中 “知”与“无知”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大山人告诉我的东西,简直可以说超过了苏格拉底”的内容,简要说明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概括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
(2)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应当如何对待上述材料?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草案提交各州立法机构批准时,有些人提出了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疑虑。同时杰弗逊等人奔走呼吁,要求在宪法中增加包括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陪审制度等人权条款,以保证“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之权”(独立宣言)。对此,支持宪法草案的美国联邦党人向美国人民保证,将会在第一届国会会期时在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将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被加入到宪法中去,以避免直接修改宪法而需要再次进行冗长的宪法批准过程。
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制定了12条权利法案, 1791年,各州最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如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第十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此外民众权利还包括:持有与佩戴武器的权利;免于民房被军队征用;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程序正当、一罪不能两判、禁止逼供、禁止剥夺私人财产;未经陪审团不可定罪以及被控告方的其他权利;民事案件中要求陪审团的权利;禁止过度罚金与酷刑;未被列入的其他权利同样可以受到保护。美国前十条宪法修正案被统称为“权利法案”(又称“人权法案”)。——摘编自维基百科“美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
——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权利法案》诞生的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末~19世纪中期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