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6年9月12日下午3时许,在新西兰南部地区,从空中传来两声“嘣嘣”的闷响,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房屋突然开始颤抖,门窗上的玻璃在咯咯作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不知所措
不久,约翰山天文台台长艾伦到国家电视台解释说,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于当天下午2时50分,闯入距首都惠灵顿300千米远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了“音爆”。人们的不安情绪开始逐渐平复。那么,这所谓的音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它是指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的物体,在与周边空气剧烈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振动,以及同时产生的爆破式的巨大响声。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
人类对音爆的认识,最早来自飞机。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我们知道,早期的飞机由螺旋桨推进,其最高时速约为700千米/小时,虽说它比地上跑的汽车快得多,但与速度超过1000多千米/小时的声速相比,飞机仍然很慢,故从未产生“音爆“现象
为了提高飞机的性能,让飞机飞得更快,在空战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以取得制空权,英、美、德等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高速飞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终于问世。可是在喷气式飞机的试飞阶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事故连连。如1944年7月中旬,纳粹德国王牌飞行指挥官泰菲尔德少校驾驶的ME-262战斗机在加速过程中坠毁,泰菲尔德当场死亡,调查显示,飞机速度接近声速时突然失控。1946年9月,英国著名的哈维兰公司首席试飞员小杰弗里,将D-H-108型飞机加速到声速时,机身在剧烈振动中解体,小杰弗里不幸遇难……极少数死里逃生的驾驶员报告说,当飞机达到或超过声速后,立刻险象环生;周围空气剧烈颤动,空气阻力大得像一堵“墙”;飞机操纵杆也开始不灵便,所以机毁人亡事故频频发生。
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故,就是因为“音障”的存在。显然,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音速是个“门坎”。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音障。飞机的速度逼近音速的时候,飞机周围的空气的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然增大,这就形成了音障。一旦突破了音障,空气就会剧烈振动,从而引发音爆。后来,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使得超音速飞机得以笑傲蓝天。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嘣嘣”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新西兰音爆事件,起因于克莱斯特彻市上空的小流星,这颗小流星的体积仅在棒球到篮球之间,由于它是从离地面极低的天空穿过,所以才在地面上引起了严重的音爆现象
由于音爆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对人有巨大的副作用,所以这种现象还被军事上利用。2005 年9月底,以色列空军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音爆轰炸”。以军喷气式战斗机在数日内,对加沙地带进行了频繁的超低空高速飞行。音爆产生的巨大震动,使房屋倒塌、玻璃震碎,还导致某些人流鼻血、心脏病发作,甚至导致一些孕妇流产,从而在巴勒斯坦平民,特别是儿童心理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1.下列对“音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飞行物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
B.音爆是指飞行物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时与周边空气剧烈磨擦而产生的强烈振动以及巨大响声。
C.音爆是飞行物的速度逼近音速时,因其周围的空气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烈增大形成的。
D.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西兰南部地区空中传来的两声“嘣嘣”闷响,实际上是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的音爆。
B.早期由螺旋浆推进的飞机,其最高时速与声速相比仍显得很慢,所以从未产生过“音爆”现象。
C.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的问世,才使人类突破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超音速飞机所以笑傲蓝天。
D.音障是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门坎”, 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为战胜音爆所做的各种努力与空战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没有空战,就没有人类对音爆的正确认识。
B.能认识到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新西兰南部地区听到两声闷响的人们未必会不知所措和不安。
C.虽然音爆产生的巨大噪音对人类有巨大的副作用,但用在军事上却能取得积极正面的效果。
D.既然在自然界流星引发的音爆时有发生,那么生活在自然界的我们,对音爆现象耳熟能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抽象
夏华博
我是个作家,一个已经闯出些名头追求时尚的作家,一个力求把抽象方法融入写作之中的作家。就在三个月前,一个画家朋友约我到他的画室,他告诉我有一幅杰作,一幅抽象艺术的杰作要让我开开眼
“就是这幅画!”是自豪还是骄傲,我分辨不出来,也许两者兼有。
我很惭愧,真的,我一点儿也不懂画,尤其是抽象画。我对画的评价只是好看和不好看,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的欣赏能力。我只看到一个黑色的大方块在画幅中央。
“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我抱歉地说。
“你看这些线条,这些色彩,”他用手比划着,“线条多么优美,粗犷,色彩多么绚烂。”
我随声应和着,怀疑我是不是色盲和近视。
“所谓抽象就是将画面抽象为基本要素——线条和色彩,这样就可以留给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他开始给我普及绘画知识。
灵机一动,我不是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抽象的写作方法?我入门了,开始认真思考,我注意到简约不是抽象。我们说,鸟儿在林间嬉闹,风儿送来了花的芬芳,简约的说法就是鸟语花香,这是古人的说法,如果说这就是抽象,哪里有现代派呢?
电话响了,原来是杂志社D编的约稿,而且是急茬。好吧,对抽象的思考先放放。我摊开一张纸,铅笔上的橡皮头几乎被我咬烂了,还是没有思路。
第二天,起床穿衣服时,准确地讲,正在系衬衣第二个扣子的时候,我终于悟出了写作中的抽象。抽象就是大道无形,这太抽象,举例来说,就是大师们的带功录音带中的气,就是老和尚们开过光的东西中的灵。对一个小说家来说,真正的抽象不是通篇不分段,不是去掉所有的标点符号;不是把字体排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不是话都说不利索,一会儿跳到东,一会儿跑到西;不是语法错误百出,让读者不知就里,不明所云。那都是左道旁门,不是真正的抽象。真正的抽象就是无形,抽象到极致就是什么都不写。
我把一张白纸叠好放在信封里,郑重其事地给D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这是一部用抽象方法写成的三卷本小说,当然注明了字数,因为稿费是按字数计算的。
信寄出几天后,D编的电话来了,他说已经接到了我的信,可至今没收到我的小说手稿,是不是寄丢了?我告诉他书稿就在信里,又给他详细解释了我的抽象方法,我的天才创造,至少在小说界这是独一份的。虽然看不到D编的脸,但我敢肯定他一定是目瞪口呆,因为最后他在电话里话都说不出来了。
杂志出版后,D编照例给我寄来一本,粗粗一翻,发现杂志中加有一张白页,那一定是我的连载小说了。好了,我就等稿费了。几天后接到了杂志社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一张如信封大小的白纸。我看看背面,也是空白,这是什么意思?
我拨通了D编的电话。
D编一听是我,马上开始恭维,“您的抽象方法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您真是天才!”
他喋喋不休地赞美,诸如我极有可能是下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天才中的天才,使我都不好意思问他那张白纸的意思了,一个天才居然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脸儿红红的,鼓足勇气,我还是厚着脸皮问了一句:
“那封信中的白纸是……?”
“那是您的稿费。”
“我的稿费?”
“不好意思,我们根据您的抽象理论对稿酬作了一系列改进,您的稿费当然是最优的。”D编在电话那头优雅地说。“这是按照您的抽象理论,抽象到极致的稿费。”
(选自《小说选刊》2009年第7期)
小说开头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本文以怎样的故事和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表现了什么主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谈作文
朱光潜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学美术,学运动,都必须从小开始学,成人之后再学,就必然事倍功半,只能“怏怏然废去”。
B.作者羡慕他人善于写作,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真的很“蹩脚”,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C.有人认为写文章主要靠天资,刻苦练习没有意义,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练习也必不可少。
D.对莫泊桑这样的天才来说,费尽心力去写反而写不好,所以福楼拜让他烧掉写了十年的书稿。

E.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起初的模仿阶段。
关于写作,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写作,可以看看他能不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别人早就想写,但又写不出来的语句。
B.写作有技巧,但说得出来的技巧都不是真正的技巧,真正的技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所谓妙不可言。
C.写作离不开模仿,中国文人和欧洲文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的。
D.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主要考议论文,影响到现代的写作训练,入手就写议论文,容易犯空疏俗滥的毛病。

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
请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作者给初学作文的人指点了怎样的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苇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理解。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似乎还听到嗞嗞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旅程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的,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文章的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芦苇的不寻常?请作具体分析。
答:


文中说芦苇有“矢志不渝的信念”,这信念指什么?
答:


作者赞美芦苇“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如果联系到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答:


作者对秋苇的叙写及抒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每小题3分,共9分)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对愉快教育的时代特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B.愉快教育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破碎阶段发展到一个崭新时期。
C.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
D.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列叙述不属于愉快教育的作用的一项是

A.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B.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论”“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C.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D.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实行愉快教育。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是符合愉快教育观点的。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呈方兴未艾之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对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作用的分析,请判断正误。(4分)
①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
②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下列是对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含义的理解,请判断正误。
(1)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2)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3)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怎样理解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请将理解填写在横线处(6分)
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
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
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李清照的诗词,给人以美的享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