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文中近代中国人对宪法的了解正确的是 ( )
①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订过宪法 ②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立宪主张但没有实践
③百日维新中没有提出定宪法 ④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 B.地方个行省 |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D.大都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