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文中近代中国人对宪法的了解正确的是 ( )
①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订过宪法 ②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立宪主张但没有实践
③百日维新中没有提出定宪法 ④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
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国民大革命 | B.工农武装割据 |
C.新民主主义革命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