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 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4)结合材料,说明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内蒙古电视台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资源优势,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确立为六大主导产业,全区乳品加工企业已有110 家。全区现有140万农户加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于农产品加工转化。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2)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对上述事实加以分析说明。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省开展了“不良标语”整治行动,大量含有强制性、威迫性内容的宣传标语被清除。诸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 “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等。标语虽小,影响不小,它伤害了干部群众的感情,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好的标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宣传政策、规范行为的效果。
(1)不同的“标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这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党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确立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工作方针。
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扶贫先扶志”?

在IT行业有个“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主频速度就要翻一番。因此,在业内就流行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