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在“征服世界的法律”中,其基本法是( )
| A.《十二铜表法》 | B.《查士丁尼法典》 | C.《查士丁尼新敕》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 A.拓展生存空间 | B.延伸贵族王权 |
| C.开展殖民掠夺活动 | D.奴役他方民众 |
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使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
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 B.明朝国力的强盛 |
|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发展 |
| B.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
| D.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