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我国某个地区的农事安排,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1~3题。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
月份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 |
2 |
3 |
4 |
5 |
作业 |
种植高粱、小米 |
种植冬小麦 |
种植大豆 |
田地休耕 |
|||||||||||||||||||||
据表中时间及种植作物的次数来看,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一般是( )
A.一年一熟 | B.两年三熟 | C.一年两熟 | D.一年三熟 |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 B.辽河平原 | C.松嫩平原 | D.塔里木盆地 |
第三年时,田地要休耕半年,主要考虑的目的是( )
A.合理安排农事的忙季与闲季 | B.减少病虫害 |
C.避免市场供过于求 | D.保持土地的肥力 |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 B.风力堆积地貌 |
C.流水侵蚀地貌 | D.流水堆积地貌 |
读我国南岭某山脉的某月气温(0C)和降水量(mm)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两条线最可能分别代表
A.7月气温、年降水量 | B.年降水量、7月气温 |
C.年降水量、1月气温 | D.1月气温、年降水量 |
影响山脉L南北两侧该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形、冬季风 | B.云层、地形 |
C.夏季风、地形 | D.纬度、地形 |
下图中甲地气温年较差约为13℃,乙地气温年较差约为9℃。右图示意三地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 B.纬度位置 |
C.地形因素 | D.植被状况 |
图4中与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相符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 | B.②、① | C.③、① | D.②、③ |
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 )
A.一直降低 | B.一直增大 |
C.维持稳定 | D.波动上升 |
下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
B.河谷盆地夜雨多 |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
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 | B.太阳辐射 |
C.植被状况 | D.地形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