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挑战权威 马国亮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此,人们都以他的话为圭臬,也“永以为训”。传说唐太宗计赚《兰亭序》后,爱不忍释,甚至遗诏作为他的殉葬品之一,导致这一瑰宝永绝人间,传世的只是几个临本。但梁武帝之说,也有不以为然,不以为训的。唐代的张环瓘的《书议》便说“逸少则格调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仍乏神气。”还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多贵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说:“谓右军字势雄强,若如《阁贴》所刻,殊不见雄强之妙,而《兰亭序》也未称也。”包世臣是学者,也是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艺舟双楫》。
又如举世称誉的莎士比亚剧作,也不是人人服膺的。胡适就指出过,“莎士比亚与伊利莎白女王一朝的戏曲家比起来,自是一代圣手了。但在今日平心而论,莎士比亚实在多不能满人意的地方,实在远不如近代的戏剧家。现代人若虚心细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多不过能赏识某折某段——正如我们欣赏文明戏曲中某段曲文——绝不觉得这人可与近代的戏剧相比。他那几本最大的悲剧,其实只当得近世的平常刺激剧melodrama, 如Othello,一剧一本,近代的大家绝不做这样的丑戏,又如举世钦佩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Hamlet是一个大傻子。”(《胡适日记》)
白居易的诗,传诵至今,似乎没人会说不。但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评论英人Arthur Waley所译中国诗特别推崇白居易的诗时说:“香山才情,昭映千古,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厚之意,有间未达。其所怀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与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谈艺录》)
提到白居易,不免想到人尽皆知的《长恨歌》。傅雷对傅聪说:“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同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庄严),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可是龚自珍早就说过《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真千古恶诗之祖。(《羽王岑逸事》)
又如欧洲的印象派、野兽派画作,举世认同,徐悲鸿却斥之为“雷诺亚之俗,塞尚之浮,马蒂斯之劣,藉卖画商人的纵然宣传,亦能震撼一时。”甚至说“这些人的画,一小时可画两幅。”
这些名家的贬词,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见仁见智,原无足怪。这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不是屈服地只能有一家之言,而害怕对权威的挑战。
举出这些例子,不过说明了,只要你能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就不怕直说。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墙头草。要敢于说出你的想法,敢于犯众怒。即使别人未必同意,却必然触发了别人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界一致认为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获得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果他们盲从于过去的权威定律,就不会做出新的结论。(《散文·海外版》2000年第5期)
1.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怀瓘、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与梁武帝截然相反,这两种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王羲之书法气势的看法上。
B.张怀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既否定了它的基本功和气势,但又肯定了它的格调和形体。
C.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很有研究,把王羲之的《阁贴》刻本和《兰亭序》临本作为研究的依据。
D.包世臣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因此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中肯的。
2.对文章引用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的目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到极点。
B.说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附庸风雅。
C.说明唐太宗受梁武帝的影响很深。
D.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是被捧成的“权威”。
3.下面对胡适的一段话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造就的“权威”,也受到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权威”不可能具有永恒性。
B.胡适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多,但缺少精品,即使他的巨著也只当得现代“文明戏曲的某段曲文”。有的剧本竟是大家不齿的丑戏。
C.胡适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奥塞罗》和《哈姆雷特》没有给读者带来什么收益,何况哈姆雷特还是个“大傻子”。
D.胡适尊重客观实事,不仅平心而论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代圣手”,而且还希望“现代 人”力戒高傲,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要虚心地细读。
4.下列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权威”给社会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影响,说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开头用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揭示主题,统领全文,结尾从假设否定的角度强调了“挑战权威”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B.文章中对《长恨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杨贵妃的认识上,举了两个例子,傅雷认为杨贵妃超凡脱俗,高贵庄严,而龚自珍认为杨贵妃的“回头一笑百媚生”表现了“勾栏妓女”作风。
C.徐悲鸿极力否定欧洲印象派、野兽派的画作,说它之所以能“震撼一时”靠的就是画商的炒作。因为这些画“俗”、“浮”、“劣”,所以只能是劣质商品而决不能称为艺术品。
D.文章在列举了书法、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挑战权威”的实例之后,又举出了杨李创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这就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起来了,使本文的论述更开阔更完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而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选自《百花园》2006年第9期)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暗记”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它在文中一语双关,既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又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C.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D.文中划线句子“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E、本文通过记叙画家石丁因不信任装裱师胡笛而产生的一场误会,批判了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14.“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将生活经历“写入”基因
很有可能有一些基困可以赋予贝克汉姆的孩子某些足球天分,但没有捷径可以把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传给后代。但如果这也是某种可以传续的“习得特性”会怎么样呢?
这种想法出现于19世纪,首先是由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的。1953年,DNA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这种复杂的分子以方便的形式携事业生命密码,似乎证明了只有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能够遗传给后代。对基因学家而言,父母和祖父母只有具有传递基因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关紧要的。但现在另一群科学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指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种理论称为“表现基因组学”。



20070214

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特森解释说:“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基因具有对事件的‘记忆’。你经历的一件事可以被记录下来,传递四五代人之久,甚至更长时间。”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信息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者现在会很兴奋,因为有实验表明表观基因影响竟然能延续数代。爱丁堡大学的乔纳森·塞克勒博士今年早些时候发现,如果怀孕期的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这是“母亲影响”的一个例子。
“母亲影响”是否与表现基因因素有关还不确定。令塞克勒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后代也出现了与它们祖母同样的表现——但它们从未以任何形式经历过那些压力。更不同寻常的是,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雌性大鼠生下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惊讶不已的塞克勒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相同。
早先的人类研究也显示了多代人之间表现在因遗传的迹象。瑞典医生拉尔斯发现,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较长,但对孙女或外孙女则没有任何影响。这意味着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甚至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表观基因组学已经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说法。佩特森说:“表观基因改变意义重大。它们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这完全悖逆了传统基因学。但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引发表观基因反应的因素是什么。”看起来,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8.下列对“表观基因组学”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事件具有对基因的“记忆”,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传递四五代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B.表观基因组学是一种研究父母和祖父母传递基因以外的意义的全新遗传学理论。
C.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D.表观基因组学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传统说法。
9.下列不能作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如果怀孕期的大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
B.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雄性大鼠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
C.表观基因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
D.研究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物森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
B.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不单有我们的基因特性,还有我们的生活经历。
C.拉尔斯的研究表明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D.乔纳森·塞克勒博士的重复实验证明了“母亲影响”与表观基因因素的关系。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也有可能传给他的后代
B.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孙女或外孙女长。
C.后天的“习得特性”可能积淀成为后代先天的禀性。
D.某些信息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遗传给下一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桐庐行
柯灵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多次渡过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对于这样的旅行,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采,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往上去。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想象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刘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近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看一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笼,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向江心俯瞰。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是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汩汩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回,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
(选自《柯灵散文集》,有删节)
24.文章的标题为“桐庐行”,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出作者“行”中所提点的游踪。(用文中短语标识)(4分)


25.文章第二段说“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其中“心愿”指什么?为什么说“无关紧要”?文中有何照应?(6分)


2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当令”与“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7.文中第八段是从哪一个观察点来描写桐君山的?段尾说:“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联系文章,说说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20. 文章两次提到黑白默片,“想整个中国整部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表现作者对_____________ 的悲哀。“台北成为一部默片”,是的悲哀。
21.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22. 从文章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23.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共18分)
挂在屋檐下的秋
孔令玉
又是秋天。度过长长寂寞时光的屋檐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溜儿排开的,是长而尖的红辣椒,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笑意融融的葵花盘,编得粗粗的长辫蒜,加上扁豆、豇豆之类的种子,挨挨挤挤地占去了父亲精心钉在屋檐下的所有铁钩。黄昏里,夕阳下,红的似火,黄的如金,还有白色的褐色的竞赛似的展示各自的风采。大老远望去,有种暖暖的感觉,是家的气息。
屋檐下的这道风景,可不是仅仅为满足我们的视觉供我们去欣赏的,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它们外表的绚丽。从挂上去那天起,它们就开始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日子里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
最先从墙上被请下来的往往是那串红艳艳的尖头辣椒。母亲从门前的园地里采摘满满一篮子红的青的辣椒,把这一大串尖头椒拌进去,再放些蒜瓣、芝麻、生姜等作料,做成辣酱,刚磨出来的辣酱散发出又香又辣的气味,母亲将它装进家中一个专用的小口坛子里,一直吃到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寒冬腊月,母亲隔三差五煮上一锅菜粥,从坛里舀出半碗辣酱,我们每盛一碗粥都会放上一小勺辣酱,就那么呼啦啦地喝完,只喝得鼻尖上沁出汗珠,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暖烘烘的。当年住我家隔壁的是一户城里的下放户,女主人不擅长做这些,每年母亲都要帮他家带一份。母亲的辣酱永远做得那么多,以前给别人家带,后来给我们每个小家庭带,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如今每每闻到从别人家飘出的辣酱味,就特思念母亲。
我们的心思,只紧紧系在那串玉米棒子上。一听到有炸爆米花的来到庄上,赶紧找来梯子,下面两个扶着,弟弟猴似地窜上屋檐摘下一两个玉米棒子,迅速削下粒子,装进小袋子,再向母亲讨来一角钱,几个人一路小跑,挤进炸爆米花的人群里。等呀,等呀,一直等到天黑才轮到我们。提着玉米爆花回家时,我们的肚子早已用不着再吃晚饭了。尽管母亲一再叮嘱,剩下的玉米棒子再不能乱摘了,它是明年开春的种子,可我们哪听得进,当冬天屋里放上一只泥火盆时,我们会偷偷从屋檐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摘下玉米棒子,趁父母不在家,找来拨火小棒,将玉米粒子埋进炭火里,边拨着边齐声念叨:噼啦噼啦炸,一炸小斗大,噼啦噼啦炸,一炸三间房子盛不下……在我们一遍遍的念叨和笑声中,一颗颗大而香的爆米花从火盆里蹦出来,让围在火盆边的几个小馋鬼兴奋无比。就这么每天摘下一根,一个冬天过去,一大串玉米棒子,最后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挂绳在那晃荡着,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
冬季农闲,父亲却闲不下来,他从屋檐下取下一大簇高梁穗子,用刀划去高梁粒子,拿根木棒做柄子开始扎扫帚。父亲扎成的新扫帚是不会立即使用的,把它视为年货,放到一只大柳筐里,待到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前扫尘用,扫尘,是一定要用新扫帚的。看到家中那两把已消瘦得不成样子的旧扫帚,我有时会偷偷拿来新扫帚扫一次地面,再悄悄放回去,若被发现,是要被骂的。
待到来年春天播种时节,屋檐下那些扁豆、豇豆、丝瓜之类的种子,也站完了最后一班岗,纷纷被母亲请下来,委身泥土,酝酿萌生出一个个新的生命。
又是一年初夏,屋檐下又恢复了平静。伴随着万物葱茏,一切的生命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下一个秋天的繁华。
16、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它们外表的绚丽”,它们的“实用价值”具体来说有哪些?请分条列述。
答:


17、文章第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试作赏析。
答:


18、本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


19、本文标题是“挂在屋檐下的秋”,“挂在屋檐下的”的实际上是什么?这样命题有何好处?试作分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