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1)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2)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3)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孟1988年11月6日题词)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迷路
(台湾)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说,今天四处求取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吴索说。
“那怎么办?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扒着前面椅背,问小孩:“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我家住博大街三十六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七个数字。
“嘟——嘟——嘟——”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准备好五十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车,挺着七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吴索怔住——
“嘟——嘟——喂,喂,你找谁啊?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吴索慌忙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
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今天啊,差点迷路。”说说本文以“迷路”为题有什么含意?
小说的第一自然段看上去与整个迷路事件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有人说这篇小说寓意丰富,试探讨小说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蹈之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是舞台上的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的本质区别。 |
C.舞着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画是类似的。 |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 ( )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
C.在造型美外,更讲求情感 |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
第④段中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2012年的春晚,有一个杨丽萍的舞蹈节目《雀之舞》,其舞台背景是一片原始森林,杨丽萍与另一舞伴作孔雀装扮,模仿孔雀动作,跳了一段孔雀求爱舞。该节目博得了满堂喝彩。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这段舞蹈带给观众哪些美的享受。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志摩在回忆里郁达夫
⑴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⑵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他们俩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
⑶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最终却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收大家的注意。
⑷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
⑸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虽则在异乡飘泊的途中,也时常想起当日的旧事,但是终因为周围环境的迁移激变,对这微风似的少年时候的回忆,也没有多大的留恋。
⑹民国十三四年(1924年、1925年)之交,我混迹在北京的软红尘里;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头,他的脸,还是同中学时候一样发育得分外的大,而那矮小的身材却不同了,非常之长大了,和他并立起来,简直要比我高一二寸的样子。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
⑺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⑻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地积多了起来。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北京变了北平,当时的许多中间阶级者就四散成了秋后的落叶。有些飞上了天去,成了要人,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了,有些也竟安然地在牖下到了黄泉;更有些,不死不生,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苦闷着,而终于寻不到出路。是在这一种状态之下,有一天在上海的街头,我又忽而遇见志摩,“喂,这几年来你躲在什么地方?”
⑼兜头的一喝,听起来仍旧是他那一种洪亮快活的声气。在路上略谈了片刻,一同到了他的寓里坐了一会,他就拉我一道到了大赉公司的轮船码头。因为午前他刚接到了无线电报,诗人太果尔回印度的船系定在午后五时左右靠岸,他是要上船去看看这老诗人的病状的。
⑽当船还没有靠岸,他在码头上的寒风里立着——这时候似乎已经是秋季了——静静地呆呆地对我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
⑾因为太果尔这一回是新从美国日本去讲演回来,在日本在美国都受了一部分新人的排斥,所以心里是不十分快活的;并且又因年老之故,在路上更染了一场重病。志摩对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双眼呆看着远处,脸色变得青灰,声音也特别的低。我和志摩来往了这许多年,在他脸上看出悲哀的表情来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初也便是最后的一次。
⑿从这一回之后,两人又同在北京的时候一样,时时来往了。可是一则因为我的疏懒无聊,二则因为他跑来跑去的教书忙,这一两年间,和他聚谈时候也并不多。今年的暑假后,他于去北平之先曾大宴了三日客。在他遇难之前,从北平飞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也偶然的,真真是偶然的,闯到了他的寓里。
⒀那一天晚上,因为有许多朋友会聚在那里的缘故,谈谈说说,竟说到了十二点过。临走的时候,还约好了第二天晚上的后会才兹分散。但第二天我没有去,于是就永久失去了见他的机会了。
⒁男人之中,有两种人最可以羡慕。一种是像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前者可以写许多文学史上所不载的文坛起伏的经历,他个人就是一部纵的文学史。后者则可以要求每个同时代的文人都写一篇吊他哀他或评他骂他的文字,而成一部横的放大的文苑传。
⒂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他的音容状貌可也是不死的,除非要等到认识他的人老老少少一个个都死完的时候为止。
1931年12月11日
(节选自《中国名家散文欣赏》,有删改)第⑴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第⑽段划线句包含了志摩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
作者多处描述志摩与人交往的情景,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学时代的志摩天真活泼、爱说爱笑,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聪明。 |
B.在北京重逢志摩,他给我的最初印象还是如孩时一样,虽然长高不少不再矮小,但神色态度依旧如十几年前一样。 |
C.围绕志摩,总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社交圈子,与他交往的人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会被他的快乐感染。 |
D.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志摩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因寻不到出路而苦闷。 |
E.我和志摩来往了许多年,只有在探望太果尔时,在他脸上看到过悲哀的表情,可见志摩是一个关心朋友胜过自己的人。
F.在志摩遇难之前,我还偶然到他家参加了一次朋友聚会,谈兴未了,却后会无期,我为自己的爽约抱憾不已。简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本文是众多怀念诗人志摩的文章中的名篇,从选材的角度,对本文加以评析。。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共11分)
“亲爱的爸爸妈妈,”妹妹拍了拍桌子说道,“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可能你们不明白,但是我明白。这个怪物,我没法再开口叫他哥哥了,所以我要说,我们得把他弄走才行。我们耐心地照顾他这么久,也算仁至义尽了。我敢说,没有人能挑出我们半点不是。”“她说得对极了!”父亲自言自语道。而母亲现在呼吸还是不顺畅,她用手捂着嘴干咳着,眼里流露出疯狂的神色。
……
“一定要把他弄走!”妹妹大叫。“爸爸,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你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不要把他当成格雷高尔。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想,结果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但那怎么可能是格雷高尔呢?如果真是他,那他早就该意识到,这样的动物根本就没法和人一起生活,会自动走开的。那样虽然失去了哥哥,但却能够继续活下去,而且还会怀念他。但是这只怪虫让我们痛苦不已,他还赶走了房客,马上就要霸占整个家,让我们到走廊里过夜了。看啊,爸爸!”她突然哭喊着,“他又来了。”格雷高尔不明白妹妹为什么突然这么惊慌,她连母亲也不顾,甚至还把她坐的椅子往外推了一把,好像宁愿牺牲母亲也不想靠近格雷高尔。接着她跑到了父亲身后,而父亲也让她给弄得激动起来,他站起身来,张开双手挡着身后的妹妹,仿佛要给她保护似的。
但是格雷高尔根本没想给任何人制造麻烦,更不要说是自己的妹妹了。他只是转了个身,想爬回自己的房间。但是由于身体上的疼痛,他只能靠一次一次的抬头撑着地板,才能艰难地转过身去。这个转身的样子一定很可怕,他停下来,看了看四周。他的好动机可能已经被家人看出,他们一会儿就不再害怕了,只是默默看着他,脸上的表情都很痛苦。母亲躺倒在椅子上,两腿伸开,紧并在一起,眼睛由于疲劳几乎全合上了。父亲和妹妹紧挨着坐在一起,妹妹的手揽住了父亲的脖子。
“或许现在我可以转过身去了。”格雷高尔想,于是又开始了爬行。他一使劲就气喘吁吁,一会儿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没有人来催促他,全是他自己在用力转着。一转过身,他就立刻往回爬去。看到自己竟爬出房间这么远,他也大吃了一惊,不清楚自己身体这么虚弱,刚才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爬出那么远的,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心里只想着赶快爬回房间,他几乎都没有注意到,家人连一句话或是一点响声都没有,唯恐耽误他前进。
直到爬回门口后他才扭过头来,其实也没有完全扭过来,因为他感觉脖子已经僵硬了。但是他仍然能够看见,身后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妹妹站了起来。他最后扫了母亲一眼,她已经完全睡着了。
他刚进了房间,门就被拉上了,接着是麻利的闩门上锁的响声。身后这一连串的响声把格雷高尔吓了一跳,他的小腿都弯到了身子底下。是妹妹这么匆忙地来关门。她早就站起来,等着,然后敏捷地往前跳了几步,但是格雷高尔一点都没有听到。关门的时候,她对父母说:“总算进去了!”
“现在该怎么办呢?”格雷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在黑暗中往四周看了看。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动了,但是并没有感到吃惊。相反,想想自己竟能用这些瘦弱的小腿爬来爬去,这可真是不可思议。此外,他还感到了一种满足。虽然周身疼痛,但好像在慢慢好转,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背上的烂苹果和周围发炎的地方,全都让白色的灰尘给盖了起来,他现在几乎都感觉不到了。他想起了家人,想起他们深深的爱。如果自己能消失就好了,他也有了让自己消失的想法,甚至比妹妹还坚定。他就这样一直待着,陷入了空虚而静谧的沉思中,直到钟楼上敲响了凌晨三点的钟声。透过窗户,他看到了破晓的第一道曙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垂下去,鼻孔里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文本节选自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穹(qióng)顶 人头攒(zǎn)动 | B.休憩(qì) 踅(zhé)去 |
C.颤(zhàn)抖 汩(gǔ)汩 | D.羞赧(nǎn) 推搡(sǎng)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思义 一愁莫展 惦记 | B.突如其来 疲惫不堪 偏袒 |
C.窸窸窣窣 小心翼翼 担搁 | D.迄今为止 晕头转向 泻露 |
“如果真是他,那他早就该意识到,这样的动物根本就没法和人一起生活,会自动走开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里高尔“最后扫了母亲一眼,她已经完全睡着了”,谈谈你对这句话在情感表现和主题表达方面的感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