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2 (166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经观,毋游而不决也。生殆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3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璋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赋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仪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璋、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中日战争》第6册
材料4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1月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宣言》也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公布于世,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州、台湾、彭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2)分析材料2和材料3,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
(3)材料4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
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树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
一一杨旭《荣氏兄弟》
材料二:1902年荣氏保兴面粉厂正式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面粉厂。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
(1)据材料一,无锡地方士绅阻扰荣氏兄弟办厂说明了什么?简要评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
(2)据材料二,概括荣氏面粉厂兴厂初期的重大举措。从荣氏企业的起步中,得到什么启示?
中西文化论战
二十世纪初,我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材料一: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今日之主义主张者,……乃假托于西洋思想以扰乱之。……吾人若望救济于此等主义主张,是犹望魔鬼之接引以入天堂也。魔鬼乎!汝其速灭!
一一杜亚全《迷乱之现代人心》,刊于《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4月。
材料二: 吾人之於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界国.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陈独秀《随感录》,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论战焦点。(不得照抄原文)
(2)简述这场论战的背景。
(3)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论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史官者,必求傅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
——《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材料二: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
——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
材料三: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己,……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困,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日: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
材料四: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材料五: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蔫,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孽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弱也。
——梁启超《新史学》
(1)分析以上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2)章学诚所说的史德指什么?他为什么要在刘知几的作史三长之外特设史德的要求?
(3)材料三中,作者批评了旧史学哪些弊病?
(4)材料四所说的“公理公例”指什么?
(5)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作者的史学主张。
(6)材料五中,作者认为史家的职责是什么?作者理想的“新史学”是什么?
(7)作者批评旧史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