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 )
①两极格局结束 ②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 B.《资政新篇》的提出 |
C.百日维新 | D.辛亥革命 |
清末,在挽救危亡的压力下,中国新兴知识阶层产生了现代乡土意识,开始书写现代乡土史志。政府也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在历史和地理两科规定对儿童进行乡土教育。这一现代乡土史志运动()
A.利于政府消除军阀割据土壤增进民众国家认同 |
B.都被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来建立反清组织 |
C.促使张謇在家乡创办保兴面粉厂振兴地方工业 |
D.是传统“家——国——天下”观念动摇的结果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1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 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 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 |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