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学习与探究: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步骤一:美苏两极格局是形成怎样的?(1946—1955)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1)其中:A为               B为           C为              D为           
(2)思考: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他国家或国际力量发展如何?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美苏对抗
新兴力量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
 
西欧
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中国
抗美援朝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
1955年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西欧
 
中国

日本
经济高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70年代
越南战争
西欧
成员规模扩大,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中国
 
日本
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在20世纪50年代到7、80年代,当欧洲、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的时候,国际关系格局又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三: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5)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6)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在孙中山灵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幅自孙中山遗训中提炼出的挽联。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 D.护法运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