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学习与探究: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步骤一:美苏两极格局是形成怎样的?(1946—1955)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1)其中:A为               B为           C为              D为           
(2)思考: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他国家或国际力量发展如何?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美苏对抗
新兴力量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
 
西欧
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中国
抗美援朝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
1955年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西欧
 
中国

日本
经济高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70年代
越南战争
西欧
成员规模扩大,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中国
 
日本
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在20世纪50年代到7、80年代,当欧洲、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的时候,国际关系格局又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三: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5)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6)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

20世纪70年代,反映中国政府重视并恰当处理大国关系,使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历史事件是
①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③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帮助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毛泽东就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另起炉灶 D.一边倒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西藏问题 D.钓鱼岛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