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实验装置用以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容积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容积。容积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实验开始前对装置进行
      检查,每次测量气体容积前要调整X、Y管的液面至同一水平,目的是           
(2)在6小时内气体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在种子始终保持活力的情况下,曲线在10小时以后仍保持稳定,原因是          
                                                        
(4)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量的变化就是由萌发种子引起的,原因是         
              ,请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方法是                       
(5)如果采用带叶的幼苗来代替萌发的种子作上述试验,要对试管进行的处理是       
           。其目的是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些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分解,抑制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现有甲和乙两个烟草品种(2n=48),其基因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都不能生长,这是由于它们中的1对隐性纯合基因(aa或bb)作用的结果。把甲、乙两品种的花粉分别培养成植株,将它们的叶肉细胞制成原生质体,并将两者相混,使之融合,诱导产生细胞团。然后,放到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培养,结果有的细胞团不能分化,有的能分化发育成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烟草品种花粉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将叶肉细胞制成原生质体时,使用_____________破除细胞壁。
(3)在细胞融合技术中,常用的促融剂是_____________。
(4)细胞融合后诱导产生的细胞团叫______________。
(5)在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培养,有___________种细胞团不能分化,能分化的细胞团是由_____________的原生质体融合来的。(这里只考虑2个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区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这种优势是通过______________
过程来实现的。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反应。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在选择物种时应尽量_______________。
(5)请在坐标图乙(图一)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图一
(6)如图二的甲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二乙图中绘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图二

将煮稻草所得的液汁放入大果酱瓶A中,放于野外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出现细菌、绿藻、丝状蓝藻、原生动物和一种小虫。持续观察二个月,发现瓶中的这些生物个体数几乎没有变化。另取一只大果酱瓶B,内含有多种无机盐和蛋白质水解物的溶液,从A瓶中吸取数滴液体加入B瓶中,定期在显微镜下检查B瓶内生物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在第50天时滴入数滴一定浓度的DDT,继续观察,发现生物个体数开始变化。开始小虫死亡,继而原生动物死亡,不久蓝藻和绿藻开始减少。请分析回答:

(1)持续观察二个月后的A瓶可看作是一个处于_______________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组成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相互联系。
(2)据图分析,B瓶中细菌在最初几天数量剧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几种生物中二者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入 DDT后,体内 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

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温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①根据上表数据,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
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