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洲沿东经88°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A海域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B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
(3)从E到I自然带体现了_______________分布规律。
(4)B与D两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0分每空1分)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
(1)由图中数字可知,四大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地区。
(2)A、D两区的天然分界线是。
(3)A区能源资源优势是丰富,商品粮基地是。
(4)D区矿产资源优势是,能源优势是。
(5)B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6)C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该区优势能源是。
(6分)读图12,回答问题。
(1)根据图示因果关系,选择适当的选项,将其代号填在图中的相应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A.土壤肥力下降 | B.洪水灾害增多 |
C.河道淤塞加快 | D.水土流失加剧 |
(2)图示因果关系表明,生物资源破坏会危及其他陆地自然资源,如____资源等,进而表明陆地自然资源在地域上具有____性。
(9分)读图11,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两处,________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___,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___。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_____(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______(填“前”或“后”)。
(4)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此时长春刮_____________风。
(9分)读图l0,回答问题。
(1)判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甲____乙____
(2)在地貌上,甲处地质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处地质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外力作用的名称)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选择填空)。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处中,选择____处比较好。
(4)在甲、乙两处,若打一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处;若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处。
(5)下列地形区的形成中,与甲处地质构造类似的是____。
A.东非大裂谷 B.华山 C.渭河平原D.喜马拉雅山
(10分)读图8、图9,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8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标在圆外短线上)。
(2)图8为(节气)的太阳光照图,此时北京时间是,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图中A点与B点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点,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点,白昼时间较长的是点。
(4)图8所示日期,在图9中地球位于(填序号)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