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尝试通过口腔实施减肥手术
医生正在试验一种新的、不在腹部留下任何疤痕的减肥手术,将一个像橡胶管那样的管子沿着喉咙插入体内,以迅速将填充物送入胃中。
这种试验性、无疤痕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医生们说,来自200名美国病人和100名欧洲病人的初步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
洛杉矶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格雷格•仁志说,约18个月后,欧洲的肥胖病人体重平均减轻45%。他在本周于芝加哥举行的消化道专家大会上讨论了美国和欧洲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种手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如果研究继续按计划进行的话,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商计划谋求联邦政府的批准。
虽然两地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并且没有披露很多的具体细节,但仁志说,迄今为止取得的结果略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stomach stapling)的典型效果。
其风险包括食道穿孔,仁志说,这种情况曾经发生在一家医疗中心的一位病人身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重大并发症。
这种新方法是医学界致力于通过身体天然开放处,如鼻子、口腔,而不是在身体上制造切口实施手术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将会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
由于不留下任何疤痕,还有了美观上的优势。
锡达斯一—赛奈医疗中心行政协调员利安娜•戈麦斯去年接受了这种无疤痕手术,成为首批为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接受这种试验性手术的美国人之一。 戈麦斯曾考虑过胃绕道手术,一种较为复杂的胃间隔手术,但是由于担心手术风险而作罢。这种手术是通过将胃缩小到只有高尔夫球大小,并使消化道改道达到减肥效果的。
另一种很受欢迎的减肥手术是将胃顶端缠绕一个可调解的带子,从而形成一个小袋子。
戈麦斯实施的这种试验性手术是一种全新的胃手术,是取道口腔进行的。它通过填充物缩小胃的大小,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
人们一般认为手术是减肥最后诉诸的方法,但美国这方面的需求仍然很高。超过1500万美国人受到肥胖症的困扰。据美国代谢与减肥外科学会预计,今年实施常规减肥手术的美国人超过了20万。该协会负责人斯科特•希科拉称,这种口腔植入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但又说“现在说这将是突破性的还为时太早”。
(《参考消息》美联社美国芝加哥2009年6月3日电)
16.有关这种新的口腔减肥手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该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B.该手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已取得的减肥效果明显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的典型效果。
C.该手术虽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减肥手术,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食道穿孔以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等。
D.该手术正在按计划继续研究,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厂商已得到政府的批准。
17.对这种新的减肥手术受到欢迎的原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种新手术利用了身体的天然开口,不在身体制造切口,避免了对人体的损伤。
B.这种手术能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还具有美观上的优势。
C.这种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较之胃间隔手术风险要小。
D.这种手术较之胃间隔手术等其他减肥手术费时要短,减肥效果更为明显。
18.下列基于本文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手术,这已在300多名患者身上得到证明。
B.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是减肥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
C.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因其费用低痛苦轻风险小而将成为肥胖患者减肥的首选措施。D.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从减肥原理上看与胃间隔等其他减肥手术并无本质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龙卷风学名“龙卷”,多出现在夏季地表或海面显著增热的午后,这时空气垂直对流十分剧烈,巨大的积雨云迅速增长,在雷雨大风天气状态下,龙卷风便有可能应时而生了。积雨云前部为上升气流,后部为下沉气流,两种气流交界处,大气极不稳定,这种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涡管,像一个猛烈旋转的“大轮子”,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高速气柱,如“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自积雨云底部旋转而下。有的稍伸若隐悬挂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有的能伸达地面或水面,在陆上卷起泥沙、尘土等的,称为“陆龙卷”;在海上卷起海水的,称为“水龙卷”,俗称“龙取水”。
龙卷的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一千米左右,但龙卷中心的气压非常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所到之处,草木、尘沙席卷而上,墙倒屋塌,吸力和破坏力特强,而由于尺度很小,常见相邻两座建筑物一座被毁而另一座却毫发无损。因为龙卷风生消迅速,来去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乎无法预报。
“尘卷风”不如“龙卷风”名声大,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的晴好天气,日晒充足,地表干燥,在地表受热不均时,涡旋中心的热空气强烈上升,四周的空气则向涡旋中心急剧流入补充,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大量的尘土和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尘卷风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当然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楼群之间狭窄的空间会加速风的旋转,也可能加强对流天气。“尘卷风”的破坏力、影响范围远比龙卷风小得多,但发展成强烈尘卷风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能量也足以拔树倒屋,形成灾害。2004年8月27日,一股强烈的尘卷风突袭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工地,三幢临时设施屋顶被卷起,房子被摧毁,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龙卷风与尘卷风》,有删改)下列对龙卷风和尘卷风的比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起龙卷风和尘卷风的“罪魁祸首”均是强对流天气。 |
B.我们看到的龙卷风均是一个“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而尘卷风均是一个小尘柱。 |
C.龙卷风发生时往往夹着雷雨,尘卷风出现时却往往万里晴空。 |
D.龙卷风比尘卷风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但发展强烈的尘卷风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碰见和尘卷风生成、消亡都很突然,时间短,尺度小,近期内很难提高预报水平。 |
B.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楼群的剧增,可能会使对流天气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尘卷风形成的可能性。 |
C.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听到由远而近的巨大呼啸声,应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 |
D.发生尘卷风时,应尽快远离尘卷风可能经过的高大广告牌、不结实的临时性建筑和树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5分)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答: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
B.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
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 |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 |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崛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
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作者)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下面各项是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
A.文中所说的“趣味”是指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
B.中国咏花诗词反映人生,![]() |
C.表现主观感情的创作是欣赏自然的活动,不过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 |
D.“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属于“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
E.因为创作中“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规律,故而我们欣赏那些状景诗词时,较容易得到美的享受,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F.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
C.范成大舍其形而摹其神的《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
D.戴叔伦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 |
本文作者把中国咏花诗词大致分成两类,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类诗词的特点,并依据文意简要说明读者在欣赏这两类诗词时的不同方法。
下面两句写花的诗词
分别属于文中所说的哪一种创作层次,请简要分析
。
(1)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杨显志《临江驿潇湘秋雨杂剧》
(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