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序》节选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1、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纷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汲黯直言进谏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庞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这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史记·汲郑列传》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比:并排,挨着 |
B.伏矫制之罪矫:纠正 |
C.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发:打开 |
D.以数切谏切:急切,切迫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以父任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①以数切谏 ②群臣或数黯 |
C.①公卿皆为黯惧 ②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
D.①宁令从谀承意 |
②宁死不屈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
B.弘大体,不拘文法 |
C.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
D.天子方召文学儒者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稿 | B.简练以为揣摩 |
C.山东之国 | D.嫂蛇行匍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锥自刺其股 | 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 ![]() |
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 D.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叔向见韩宣子① ,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武了之赐。”病交加
【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②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ǎn)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⑤绛:晋国故都。 ⑥桓叔: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晋语八》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发扬 |
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怀:怀念 |
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泰:骄恣、奢侈 |
D.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宠:荣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A. | B.![]() 其宫不备其宗器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C. | D. |
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贷居贿居贿:积蓄财物 |
B.贪欲无艺无艺:没限度 |
C.而无其实其实:他的实权 |
D.行刑不疚不疚:无过失 |
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②顺其宪则③行刑不疚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 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 |
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 |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
寡人之于国也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 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