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登 | B.威振四海通“震” |
C.焚百家之言语言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
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赢粮而景从。 |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 D.振长策而御宇内。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 | B. | 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 |
C. | 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 | D. | 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B.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
C.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 D.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
B.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
C.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
D.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
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3)则余亦迂甚矣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 |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注]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
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项羽本纪》)
【注:】侯,君侯,官名;始成,人名。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 |
B.二世使人让章邯让:![]() |
C.不可胜计胜:胜利 |
D.无愚智皆知之无:无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法诛之 | B.愿将军孰计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 |
C.分王其地 | D.亦恐二世诛之 |
吾其还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长史欣受章邯之命去了京都咸阳,但并未见到赵高,只得怀着恐惧之心返回大营。 |
B.陈馀向章邯进言,用白起、蒙恬功多反而被杀的例子,告诫章邯。 |
C.回到大营之后的长史欣向章邯进言,鉴于当前形势,要及早做好反叛准备,以备不测。 |
D.陈馀对章邯的劝言要比长史欣更直接一些,他劝谏章邯倒戈,和诸侯合纵,共同攻取秦王朝,占领土地称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2)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3)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注]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
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项羽本纪》)
【注:】侯,君侯,官名;始成,人名。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 |
B.二世使人让章邯让:![]() |
C.不可胜计胜:胜利 |
D.无愚智皆知之无:无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法诛之 | B.愿将军孰计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 |
C.分王其地 | D.亦恐二世诛之 |
吾其还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长史欣受章邯之命去了京都咸阳,但并未见到赵高,只得怀着恐惧之心返回大营。 |
B.陈馀向章邯进言,用白起、蒙恬功多反而被杀的例子,告诫章邯。 |
C.回到大营之后的长史欣向章邯进言,鉴于当前形势,要及早做好反叛准备,以备不测。 |
D.陈馀对章邯的劝言要比长史欣更直接一些,他劝谏章邯倒戈,和诸侯合纵,共同攻取秦 |
王朝,占领土地称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2)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3)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