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诗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6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 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景之乱,寓在京都。寓:寄居 |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闇夕:昏暗的黄昏 |
C.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顿:驻扎 |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不豫:不高兴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 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 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 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尚志斋说》)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志: 追求 目标 |
B.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嫚: 轻侮 蔑视 |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 害怕 减损 |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离: 分开 超过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一组是
①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②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③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④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要和没有志向人绝交、不能和他做朋友的,因为这样的人没有追求,会耽误自己。 |
B.没有志向,还想不成为做事随意的人,大概很少见吧。这就是立志是最重要因素的道理。 |
C.有志向的人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 |
D.如果一个人一旦确立志向,哪怕是想将来成为圣人,只要始终坚持,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⑴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⑵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①,犹委藩宣②。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选自 《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①旄钺:节度使。②藩宣:藩镇宣政,官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拒:抵抗 |
B.不逾时而就就:赴任 |
C.请准律处分准:依照 |
D.特从宽贷贷:宽恕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B.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C.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D.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
B.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
C.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
D.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②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灾祸 |
C.非特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
D.宥而彰之宥:藏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不给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D.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若入前为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
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每小题4分)
(1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军队。 |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无能为也已 D.何厌之有?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 B.是寡人之过也。 |
C.何陋之有? | D.邻之厚,君之薄也。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