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①,犹委藩宣②。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选自 《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①旄钺:节度使。②藩宣:藩镇宣政,官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拒:抵抗 |
B.不逾时而就就:赴任 |
C.请准律处分准:依照 |
D.特从宽贷贷:宽恕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B.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C.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D.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
B.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
C.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
D.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
②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姚令,卒官。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败之。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梁、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诏曰:“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谥为忠成公。”
选自《宋书·刘秀之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雅:向来。 |
B.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每:每次。 |
C.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营:谋求。 |
D.往岁逆臣交构构:勾结。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秀之的为政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A.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
B.秀之为治整肃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 |
C.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 |
D.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之有志操,重感情,他哥哥跟随朱龄石作战,战败而亡后,刘秀之非常悲痛,心情多年都不愉悦。 |
B.刘秀之去世后,皇上评价他有才有识,有诚有义,称赞他“绩宣累岳”“ 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因此赐予他谥号“忠成公”。 |
C.刘秀之才应通畅,而且为官清廉,能做到率先垂范,在一些人以不法手段敛财时,他却把自己的俸禄二百八十万留给当地官府。 |
D.由于吏部尚书沈演之在太祖面前称赞刘秀之才干,于是就任命刘秀之做襄阳令,在职期间,刘秀之修六门堰,挽救良田数千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兵革:兵器 |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治乱:治理乱世 |
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 |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
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个语句断句。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shì)》,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难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注:颜渊,名回,字子渊),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即孟子)、韩愈之徒。而又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其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直讲,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②管叔、蔡叔:周武王之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②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③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④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他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
C.苏轼在写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和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追求富贵,也不能守着贫贱,如果让自己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
阅读《张衡传》选段,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
B.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提升 |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任职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A.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 B.虽欲报恩将安归 |
C.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 | B.而相如廷叱之 |
C.且庸人尚羞之 | D.宁许以负秦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后扦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观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注: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勒兵 勒:检阅 | B.临军约束约束:制定纪律 |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 D.世既多《司马兵法》多:议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因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而被晏婴推荐,受到齐景公的重用,统率大军解除了齐国外患,威名远播。 |
B.为了严明军纪,司马穰不因庄贾是齐景公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示众;并因为景公派来救援的使者飞车闯军营而杀掉使者仆从。 |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自退。 |
D.太史公认为《司马兵法》深远宏大,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大战争也未能穷尽它的全部精妙之处,司马穰苴的行军用兵策略不能和它相提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