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
B.经济专家分析,明年中国对外贸易将面临不少挑战,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增幅为大约18%左右,低于今年预期的20%的增幅。 |
C.这天,解放军某部六连官兵与往年一样,提着礼物,带上乐器,来到驻地村庄,为老人过106岁生日。 |
D.欧盟举行非正式峰会,讨论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面前,欧盟如何扭转在世界贸易中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 |
下列对所给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当时”一词,用词精当,准确说明达尔文当时对于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的了解研究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体现了达尔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B.“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神”指大自然。这句话既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的礼赞,也是哲学的沉思、主题的升华。 |
C.“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莺莺这种轻视功名、珍重爱情的明智言行,![]() |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已使”“尤使”在感情上呈现递进关系,把愤怒的感情推向顶点。“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反动势力的残暴和死难青年的惨状,倾泻了作者的满腔愤怒。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车轮卷着灰尘,迅速地前进。这时,,,,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①云雾渐渐稀散 ②云雾渐渐浓厚
③清风把月桂的芳香吹送 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
⑤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 ⑥阳光从浓云后面透射出来
A.②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③⑥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B。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 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C.这次云南丽江地震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三年级捐了862元,高二年级捐了754元, 而高一年级则多达1584元,同学们十分踊跃。
D.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健将、商界名人等等。
下列对联既用了拟人又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副是()
A.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清代郑板桥撰写的春联) |
B.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宁夏古萧关城楼联) |
C.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赵朴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
D.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联) |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 B.怨声载道 | C.义无反顾 | D.怒形于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