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请结合作品对这句评语做简要阐释。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①飐风:在风中颤动②搔头:指簪子③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④芙蓉:即荷花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
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