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华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的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请回答: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民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2)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哪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列举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毛泽东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告(写出报告名称即可)。
(3)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哪次大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什么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四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成年人承认写
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
(2)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据材料二分析汉字演变的基本趋势。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背景和目的。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阶级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对策》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通过哪些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2)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何贡献?
(3)指出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概括他们代表学说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材料五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3)概括汉字从起源到秦统一的演变历程。
(4)以材料五为背景,依据教材说出西方绘画的四个流派。(2分)
(5)印象派绘画于何时兴起于哪一个国家?说出其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