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逾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又或使两造相要俱至,谓之自追。
十五年,以军兴徵饷。陇其下令,户予一名刺劝谕之,不匝月,输至十万。会行间架税,陇其谓当止於市肆,令毋及村舍。江宁巡抚慕天颜请行州县繁简更调法,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陇其操守称绝一尘,才斡乃非肆应,宜调简县。疏下部议,坐才力不及降调。县民道为盗所杀而讼其仇,陇其获盗定谳。部议初报不言盗,坐讳盗夺官。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於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
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陇其请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很轻生之习。督民浚卫河,其始颇有怨言,谓开无水之河以病民;既而水潦大至,独灵寿有宣导,岁竟有秋。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三十年,师征噶尔丹,行捐纳事例。御史陈菁请罢捐免保举,而增捐应升先用。陇其疏言:“捐纳非上所欲行,若许捐免保举,则与正途无异。又言:“捐纳贤愚错杂,惟恃保举以防其弊。若并此而可捐纳,此辈有不捐纳者乎?词益激切。菁与九卿复持异议。户部以捐生观望,迟误军需,请夺陇其官,发奉天安置。上日:“陇其居官未久,不察事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会顺天府尹卫既齐巡畿辅,还奏民心皇皇,恐陇其远谪,遂得免。
寻命巡视北城。试俸满,部议调外,因假归。三十一年,卒。乾隆元年,特谥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清史稿》卷二六五)
【注释】①捐纳事例:清政府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 逋:懈怠
B.不匝月,输至十万 输:缴纳
C.坐才力不及降调 坐:因为
D.迄清季未已 迄:直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才干乃非肆应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役繁而俗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军兴征饷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D.若许捐免保举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陇其爱民的一组是
①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
②讼不以吏胥逮民
③陇其谓当止于市肆,令毋及村舍
④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
⑤多为文告,反复晓譬,务去斗狠轻生之习
⑥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陇其做嘉定县知县时反对铺张浪费,致力于以德教化百姓,因而受到百姓爱戴。
B.陆陇其爱民如子,在征房屋建筑税时只征收市中店铺的税,没有涉及乡村百姓,但后来吏部却以才干不足的理由将他降职调离。
C.陆陇其因才学优.品行高而调任京官,但他因极力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
D.陆陇其治县崇尚实政,在任时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受到皇帝的追封和百姓的纪念。
1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
(2)督民浚卫河,其始颇有怨言,谓开无水之河以病民。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问 说(节选)(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④⑤⑥ | D.①②⑥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
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决:判断 |
B.倚剑危坐危:端正 |
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 |
D.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
B.公奔而出手弓而腰矢 |
C.审视,则土偶及地则高如人 |
D.断而为两皆为犬血模糊 |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
B.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
C.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
D.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②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文言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荒年 | B.弃兵曳甲而走:快步走 |
C.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则移其民于河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止 | B.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
C.察邻国之政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 D.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以无饥矣 |
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写出了梁惠王自以为治国已经尽心的自得和傲慢。 |
B.“王好战”暗示梁惠王是一位穷兵黩武,而非真正爱民的国君。 |
C.“民加多”是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治国有方和国家实力强大的标志。 |
D.“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在战场上逃跑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 |
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步快 |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生活 |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 |
下列“之”字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何厌之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 | B.①⑤ | C.③④ | D.④⑥ |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3、4两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