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
C.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
D.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理解法律是遵守法律的前提 |
B.增强法律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
D.执法必严才能增强民众法律观念 |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
A.民族危机严重 | B.康有为力促变法 |
C.康有为急于求成 |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