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 |
| 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
| C.商人打人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
| 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如果当时要制定税收政策,程序应该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
|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 |
| 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
|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的制度。该制度始于()
| A.秦汉时期 | B.魏晋南北朝时期 |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汉代的()
| A.王国问题 |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 C.民族矛盾 | D.文化专制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