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我国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
| C.地丁银制的实行 |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
有学者认为,清朝军机大臣的任命和职务都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只是奉旨办事而已。这主要反映了军机处( )
| A.沦为特务机关 | B.只为个人服务 |
| C.缺乏制度保障 | D.显示皇权加强 |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
| B.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
| C.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
| D.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
|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
|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
|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
|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
|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
|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