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题。
三国论 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勇者不足恃也恃:依仗 |
B.西向以逆高祖逆:违背 |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 |
D.所欲而不遂遂:成功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1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足以相扰(之) |
B.(曹公、孙、刘)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
C.天下之人以(之)为遂无汉矣 |
D.(诸葛孔明)不忍忿忿之心 |
1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
B.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
D.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
第II卷(共111分)
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文徽特爱之。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 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
一组是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 B.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 |
C.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 D.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
将以上两段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
②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好事。 |
C.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
D.得吾说而存之存:留心,牢记 |
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②以圣人望于人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⑥ | D.③④⑤⑥ |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洪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始中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皓忤秦桧投闲,桧憾未已,御史汪勃论迈知其父不靖之谋,遂出添差教授福州。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警,百姓汹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橐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困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誓尽力。”迈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节选自《宋史·洪迈列传》,有黝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迈移粟济邻郡济:帮助。 |
B.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衷:内心。 |
C.欲以缗易帛易:交换。 |
D.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权:变通。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洪迈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
②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
③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①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
⑤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
⑥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小时候,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后入朝为官;因其父得罪秦桧,秦桧怨恨不已,御史王勃判定洪迈知情不报,又把洪迈贬到福州。 |
B.乾道六年,在赣州任职,郡兵因害怕去戍守九江会被留下而回不来,就聚众闹事。洪迈临乱不慌,查出了两个领头的人,把他们斩首于浔阳。 |
C.任婺州知州时,因婺州军不守军纪、无理取闹、恶意诽谤,洪迈设计逮捕了四十多人,把他们绳之以法,深得皇帝赏识。 |
D.洪迈任绍兴知府时,到朝廷上奏事情,皇上委派他到浙东解决和市问题,他核对查实欺诈瞒骗的四万八千三百多户,但未能圆满完成任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上节选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3分)
(2) 彼罪人也,汝等何预?(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类人 |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次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愚黔首 |
C.余威震于殊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 |
D.然秦以区区之地然后以六合为家 |
文中全部体现始皇“仁义不施”的一项是()
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隳名城④余威震于殊俗⑤杀豪杰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把秦的强大推到顶峰。有褒有贬,主要强调的是秦在统一六 国过程中的攻势之强,证明这种以攻为主的策略,适应当时的形势,是正确的。 |
B.最后一段作者从社会地位、队伍素质、个人才华、武器、用兵之道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自然地引出了“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
C.最后几句指出秦的优势并没有改变,甚至发展到了顶点,但却出现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烈的反差对比中,顺势推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画龙点睛。 |
D.文中运用对仗、夸张、排比,不避语意甚至用词的重复,使文章气势非凡,姿态横生,议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文还首创托古喻今的文章笔法,后世仿效者甚多。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文帝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佐王才。文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文帝曾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文帝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文帝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文帝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文帝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文帝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著作佐郎。除:免职。 |
B.其五恤狱讼。 狱:案件。 |
C.文帝整衣危坐。 危:高高地。 |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询于绰而后定②赵氏求救于齐 |
B.①台中咸称其能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
C.①因称其有佐王才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D.①乃召绰,告之以事②予以愚获罪,谪潇水上 |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从兄让为汾州刺史。 | B.在官岁余,未见知。 |
C.周文帝饯于都门外。 | D.自是宠遇日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从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帝当即任命他为汾州刺史,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
B.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裁定。惠达再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 |
C.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
D.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帝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②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