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题。
三国论 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勇者不足恃也恃:依仗 |
| B.西向以逆高祖逆:违背 |
|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 |
| D.所欲而不遂遂:成功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 B.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C.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D.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1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势足以相扰(之) |
| B.(曹公、孙、刘)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
| C.天下之人以(之)为遂无汉矣 |
| D.(诸葛孔明)不忍忿忿之心 |
1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
| B.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
| C.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
| D.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
第II卷(共111分)
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知爱之知:赏识 |
| B.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
|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
| D.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 ②云无心以出岫 |
|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行李之往来 |
| C.①转在义兴,非其好也②其皆出于此乎 |
| D.①论者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
|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
| C.羊欣拒绝为元显写字,元显就任命他担任本由寒门担任的职务,羊欣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 |
| D.羊欣担任主簿,参预机要事宜,因为不时泄露机密,被免职,贬官为楚台殿中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
(2)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 4分)
(3)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 |
| B.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 C.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之推《勉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
【注】①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庸于鲁国的小国。②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兕(sì):独角的犀牛。⑤费:季孙氏的私邑,与颛臾相距70里。⑥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
| B.陈力就列就:充任 |
|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
| D.相夫子相:察看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思想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既来之,则安之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 |
| 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
| 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当仁不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可贵。 |
|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如用盲人的辅助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却未尽到责任等。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山 魈①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向材头变成一物 向:原先 |
| B.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 比:最近 |
| C.此物转顿请乞放 顿:顿时 |
| D.去家转近 去:距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
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 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⑥后寂然无复异。
|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 |
|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
|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
|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 食 如 故 非牛 不 闻 不 合 其 耳 矣 转 为 牛 虻之 声 孤 犊 之 鸣 即 掉 尾 奋 耳 蹀 躞 而 听。
(汉·牟融《理惑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衰,窃爱怜之 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
|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
|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
|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
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窃爱怜之②父母之爱子③持其踵为之泣④祭祀必祝之
|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
|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 |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 |
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
| B.左师触龙私下里认为赵太后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 |
|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
|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 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