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山 魈①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向材头变成一物 向:原先 |
B.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 比:最近 |
C.此物转顿请乞放 顿:顿时 |
D.去家转近 去:距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
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 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 |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 食 如 故 非牛 不 闻 不 合 其 耳 矣 转 为 牛 虻之 声 孤 犊 之 鸣 即 掉 尾 奋 耳 蹀 躞 而 听。
(汉·牟融《理惑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代兄弟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闻之,乃望燕望:怨恨 |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的确 |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 | B.奚以谓吾明王也 |
C.诚有之乎 | D.名显诸侯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过:过错 |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拜:酬谢 |
C.国必危,身必穷穷:处于困境 |
D.公怒,不审审:仔细考察 |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③,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④?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⑥。幸惟下流⑦,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③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④谟猷(yóu尤):谋画,谋略。⑤刍荛(chú rá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⑥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⑦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干:求取 |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许:允许 |
C.而愿委身国士委:托付 |
D.惟君侯图之图:考虑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 不赂者以赂者丧 |
C.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若赐观刍荛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白“才能”的一组是
①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②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④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⑥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 |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十分恰当地表现了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
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③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做答。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责备。)(《论语•公冶长》)
你对这句话所含观点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1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