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
| A.黄老之学 | B.佛学 |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
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践行天理需要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具体应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孟子 | B.董仲舒 |
| C.朱熹 | D.王守仁 |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 | B.“以仁入法” |
| C.“心即理也” | D.“致良知” |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 C.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
| B.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墨家 |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
| D.“无为而治”的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