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取乱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口马杂畜以万计。迁内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韶即镇焉。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谢而罢之。 罢:罢免 B.帅师趣河阳 趣:赶赴
C.韶辞谢曰 谢:告别 D.非驽蹇所逮 逮:捉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 B. 高祖闻而嘉叹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蟹六跪而二螯
C.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 D. 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
送孟浩然之广陵 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韶年幼时气度高雅,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随武帝征伐齐国时,王韶直言劝谏,武帝非常高兴,大大地赏赐他。
B.王韶在攻克金陵后,被留在城中负责防卫,处理晋王的后事。几年后回到京城,高祖高度赞扬王韶,封他为柱国。
C.征伐陈国时,王韶任元帅府司马,与高颎一起指挥军队。高祖认为他辅助幼主有功,封柱国之位,赏给他财物一批。
D.皇上幸临并州时,王韶请求辞官。皇上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予慰劳。一年多后王韶入京时劳顿而死,皇上深感痛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
译文
(2) 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
译文
(3) 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取乱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口马杂畜以万计。迁内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韶即镇焉。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谢而罢之。罢:罢免 B.帅师趣河阳趣:赶赴
C.韶辞谢曰谢:告别 D.非驽蹇所逮逮:捉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 B.高祖闻而嘉叹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蟹六跪而二螯
C.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 D. 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
送孟浩然之广陵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年幼时气度高雅,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随武帝征伐齐国时,王韶直言劝谏,武帝非常高兴,大大地赏赐他。
B.王韶在攻克金陵后,被留在城中负责防卫,处理晋王的后事。几年后回到京城,高祖高度赞扬王韶,封他为柱国。
C.征伐陈国时,王韶任元帅府司马,与高颎一起指挥军队。高祖认为他辅助幼主有功,封柱国之位,赏给他财物一批。
D.皇上幸临并州时,王韶请求辞官。皇上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予慰劳。一年多后王韶入京时劳顿而死,皇上深感痛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
译文
(2) 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
译文
(3) 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
译文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公司购买商品满1000元者,本公司将_____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②陈水扁虽然…再强调自己与TVBS电视台曝光的“高捷案”无关,并表示自已在任期间决不会关闭任何一家传媒公司,但广大民众却_____他审查TVBS电视台的动机。
③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_____ ,而是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A.惠赠质疑中止 | B.惠赠置疑中止 |
C.敬赠质疑终止 | D.敬赠置疑终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本文有删节)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查遽起,捉其臂曰于是,就 |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捉拿,拘捕 |
C.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拜见 |
D.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敬酒或用礼物赠人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问:何以丐 |
B.询其氏里少好博,尽败其产 |
C.闻市中有铁丐者,汝是否六奇者,家世潮阳 |
D.衣以絮衣,不谢,径去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 |
7.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A.吴生海内奇士以三千金为寿,邀至人粤 |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备陈诸郡形势 |
D.帅上其功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人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2)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②查奇其言,为具汤i本雨衣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土地 |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懈怠 |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
D.大路学者宗之宗:尊奉 |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子之道至大②夫道之不修也 |
B.①吾何为于此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C.①使知者而必行②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
D.①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②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 / 人之不我信也 |
B.今楚,大国也 / 来者犹可追也 |
C.昭王乃止/ 是吾丑也 |
D.孔子布衣 / 非楚之福也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 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
9.断句和翻译。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楚 之 祖 封 于 周 号 为 子 男 五 十 里 今 孔 丘 述 三 五 之法 明 周 召 之 业 王 若 用 之 则 楚 安 得 世 世 堂堂 方 数 千 里 乎 夫 文 王 在 丰 武 王 在 镐 百 里之 君 卒 王 天 下。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②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李远,字万岁。幼有器局,志度恢然。尝与群儿为战斗之戏,意气雄壮,招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曰:“此小儿必为将军,非常人也。”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
魏正光末,天下鼎沸,贼胡琮侵逼原州,其徒甚盛。远昆季率励乡人,欲图拒守,而众情猜惧,颇有异同。远乃按剑而言曰:“顷年以来,皇家多难。正是忠臣立节之秋,义士建功之日。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有异义者,请以剑斩之!”于是众皆股栗,莫不听命。乃相盟歃,遂深壁自守。
太祖见远,与语悦之,令麾下,甚见亲遇。太祖谓远曰:“孤之有卿,若身体之有手臂之用,岂可暂辍于身。”除大丞相府司马。军国机务,远皆参之。时河东初复,民情末安,太祖谓远曰:“河东国之要镇,非卿无以抚之。”乃授河东郡守。远敦奖风俗,劝课农桑,肃遏奸非,兼修守御之备。曾末期月,百姓怀之。
远善绥抚,有干略,守战之备,无不精锐。每厚抚境外之人,使为间谍,敌中动静,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诛戮者,亦不以为悔。尝校猎,见石于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就而视之乃石也。太祖闻而异之,赐书曰:“昔李将军广亲有此事,公今复尔,可谓世载其德。”
时太祖嫡嗣未建,明帝居长,已有成德;孝闵处嫡,年尚幼冲。乃召群公谓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太司马有疑。”大司马即独孤信,明帝敬后父也。众皆默,未有言者。远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长,《礼经》明义。略阳公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为嫌,请即斩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此!”远乃止。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信亦谢远曰:“今日赖公,决此大议。”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气雄壮,招麾部分部:通“布”,部署 |
B.正是忠臣立节之秋秋:时候 |
C.远善绥抚,有干略略:谋略 |
D.就而视之,乃石也就:于是 |
10.下列句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异议者,请以剑斩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
B.①若身体之有手臂之用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C.①就而视之,乃石也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D.①临大事,不得不尔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11.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李远“有器局”和“善绥抚”的一项是()
A.①招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②于是众皆股栗,莫不听命 |
B.①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②每厚抚境外之人,使为间谍 |
C.①军国机务,远皆参之②至有事泄被诛戮者,亦不以为悔 |
D.①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②于是群公并从远议 |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李远幼年时就很有器量,和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他指挥起来从容不迫,气势雄壮,符合行军布阵的方法,郡守看见后便觉得他与众不同,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将军。 |
B.魏正光末年,天下动乱,贼人胡琮率党羽进犯原州,李远兄弟打算率领乡人坚守原州,可是众人疑惧,意见分歧很大,李远晓以大义,软硬兼施,于是众人一起歃血盟誓,从此深沟高垒坚守原州。 |
C.李远能文能武,既善于治军又精于理民;读书,并不寻章摘句;射箭,准而有力,有李广之风;理民,安抚教化,恩威并重,所以深为太祖倚重,把他看成左膀右臂。 |
D.在为太祖立嗣的问题上,李远不怕得罪大司马独孤信,据理力争,坚持立有德行的长子为继承人,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就连独孤信也认为李远做得对。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
译文:
(2)曾未期月,百姓怀之。
译文:
(3)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