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迁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因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注]料:统计,这里有挑选之意。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吏坐淹狱停职者 淹:滞留
B.狱具将死 具:具结
C.正辞案部至 案:案情
D.单骑出郭二十里 郭:城郊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以刃故伤其足 ②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贼渡江散走 ②操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也
B.①上壮其敢断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C.①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D.①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 ②众不能堪,而仆之
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宿系皆决遣之----到任后就连夜逮捕了那些放走犯人的胥吏
B.按其奸状伏法------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
C.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范正辞就秘密命令监军假装去逮捕他们
D.被伤者尚有余息-----那些受伤的还有的在休息
5.范正辞对皇帝分析“人心易动”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富庶,人们怀恋乡土,不愿服役
B.王兴闹事,煽动民心
C.东南富庶,人们容易闹事
D.东南富庶,王兴又故意闹事,煽动民心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正辞被特意选出做饶州知州,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善于断案的才能。
B.范正辞断案果敢,选兵进京时杀一儆百,控制地方局势,为皇帝家天下服务,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升了官。
C.范正辞明察冤狱,使因甘绍案被判死刑的14名无辜者全部获释。
D.范正辞办案目光敏锐,善于用兵,临敌勇毅果敢,武艺高强。
阅读下面文字。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加点字词:
①或脱身以逃()②剪发杜门() ③不知所之者()
④辱人贱行()⑤哀斯墓() ⑥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翻译文句。
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答:。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答:。
④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本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简析并说明作用。
答:。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
渔父: 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
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C.彼童子之师 |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不必贤于弟子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C.对那些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出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不胜感激 |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
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夫夷以近 | D.申之以孝悌之义 |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④⑥ | B.②④⑥ | C.②④⑤⑦ | D.③⑥⑦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
所给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笆的军营中。 |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老百姓们愚昧无知。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携带着坚利的兵器,缉查盘问来往行人。 |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功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