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渊自督粮在后。郃未战,超走。渊到,诸县皆已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阵。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以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二十一年,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①。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合,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有删节)
注:①围鹿角:削尖的圆木交叉固定在一起的军营围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引:承担 |
B.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比:等到 |
C.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谲:暗中 |
D.贼虽众,易与耳与:“与”通“举”,攻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B.欲结营作堑乃与战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
C.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蒙故业,因遗策 |
D.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
(2)宋建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文言文中,夏侯渊的“勇猛”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孟 子 曰 饥 者 甘 食 渴 者 甘 饮 是 未 得 饮 食 之 正 也 饮 渴 害 之 也 岂 惟 口 腹 有 饥 渴 之 害 人 心 亦 皆 有 害 人 能 无 以 饥 渴 之 害 为 心 害 则 不 及 人 不 为 忧 矣。(《孟子·尽心上》)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12处)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明察
[明]冯梦龙
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因 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单县有田作者,其妇饷之。食毕,死。翁姑曰:“妇意也。”陈于官。不胜箠楚,遂诬服。自是天久不雨。许进时官山东,曰:“狱其有冤乎?”乃亲历其地,出狱囚遍审之。至饷妇,乃曰:“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焉有自饷于田而鸩之者哉?”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妇曰:“鱼汤米饭,度自荆林,无他异也。”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苏人出商于外,其妻蓄鸡数只,以待其归。数年方返,杀鸡食之,夫即死。邻人疑有外奸,首之太守姚公。鞫之,无他故。意其鸡有毒,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果杀二人,狱遂白。盖鸡食蜈蚣百虫,久则蓄毒。
张昺以进士知铅山县。有卖薪者,性嗜鳝。一日自市归,饥甚,妻烹鳝以进,恣啖之,腹痛而死。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械系逾年,公始至,阅其牍,疑中鳝毒。召渔者捕鳝得数百斤,悉置水瓮中,有昂头出水二三寸者,数之得七。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因出死囚与食,才下咽,便称腹痛,俄仆地死。妇冤遂白。
《神政记》载此事,谓公受神教而然,说颇诞。察狱者自宜留心,何待取决于冥冥哉!
——《智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倭:奸诈、奸邪 |
B.鱼汤米饭,度自荆林度:经过、路过 |
C.鞫之,无他故鞫:审问、审讯 20080801 |
D.阅其牍,疑中鳝毒牍:医药书籍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明察”之方法的一组是( )
① 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② 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
③ 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④ 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⑤ 察狱者自宜留心⑥ 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时单县有农夫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送食物给他吃,吃完后农夫就死了。妇人的公婆于是告到官府。妇人屈打成招,被处决后,上天很久没有下雨。 |
B.有个苏州人出外经商,数年后才回家,妻子杀了老母鸡煮给他吃,这苏州人竟立即死亡。于是公婆向太守告发儿媳妇。姚公审查之后,才使冤狱昭雪。 |
C.张昺任职铅山县时,曾有个卖木柴的人,喜爱吃鳝鱼,大吃鳝鱼后腹痛而死;保长说是卖柴人的妻子毒死丈夫。张昺受神仙指引很快破了案。 |
D.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之中,当然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或奸邪,是贤能或愚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2)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
(3)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师丹字仲公,琅琊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元帝末,为博士。建始中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丞相司直。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衷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渐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①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朝臣,皆对日:“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成、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成、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封事: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诗》,事匡衡治:研习 |
B.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称:称赞 |
C.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厌:使……心服 |
D.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
B.①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①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①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师丹“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
②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③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④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
⑤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⑥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丹曾以匡衡为师,出任过东平王太傅。后因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推荐人京做了丞相司直。 |
B.师丹曾与王莽一起先后反对过高昌侯董宏上书尊称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的建议与郎中令泠褒等人的上书。 |
C.师丹曾经因属下私自写下奏章草稿被廷尉以大不敬罪弹劾。后为之申辩的两名给事中被降级,师丹被免职。 |
D.师丹在汉平帝即位后被赐爵关内侯.享食原来的封邑。后来,太皇太后认为师丹忠诚国家,封他为义阳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
(2)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
(3)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两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弗类己,诮之诮:担忧 |
B.陈腾凤来校士校:考评 |
C.尽焚其素所读书素:平时 |
D.卒轨于正轨:遵循,依照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