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 者,鹯 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 ④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 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这一文段里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B.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
C.本段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举桀纣汤武的例子,都是从正面论述得民心的重要性。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 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2)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划线的字的此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击沛公于坐蒙故业,遗策 B于是余有叹犹且从师而问
C矢其所,不知赢而不助五国也 D师道不传也久矣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文言实词翻译
21.(1)夫晋,何之有()
(2) 因人之力而之()
(3)郑知亡矣 ()
(4)起不意 ()
(5)八创 ()
(6)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7)计不知所出耳()
(8)大王命之( )
(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10)将军岂有意乎?( )
(11)以乱整 ( )
(12)万家 ()

课外文言文阅读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具,未布,既:已经
B.令行于民期年,期年:满一年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人足。给:供给
D.太子君也嗣:继承人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C.于是太子犯法。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怪之,莫敢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币:钱币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以……为怪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怖:惧怕

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太子闻,驰往——辍耕垄上
B.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谁大王为此计者
C.嘉为先言秦王曰——佚之狐言郑伯曰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焉用亡郑陪邻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以不成者,以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阅读 (6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4)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1)假: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赡:充足。
(4)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政治方针,讲究以德服人。
B.“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辩证地认为“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
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
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结合上面选段和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