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B.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C.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D.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兼擅文墨,曾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赐门帖子赞其学问、谋略。 |
B.陶安能够审时度势。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节选自《汉书•循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广:扩大 |
B.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案:查看 |
C.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约束:规定 |
D.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出:调离京城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①其治视民如子②开通沟渎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 B.④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
B.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
C.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译文:
(2)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
翻译。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3)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①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②,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①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②涔:积水。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易:平坦 |
B.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往返 |
C.布衣弗友,人君弗臣臣:能臣 |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
B.使曹子计不顾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
C.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2)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 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移檄购光武购:悬赏捉拿 |
B.发兵攻拔邯郸拔:攻取 |
C.乃闭营坚壁壁:驻扎 |
D.方飨士作倡乐飨:犒劳 |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
A.①死者脱衣以敛之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
B.①伤者躬亲以养之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
C.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
D.①方飨士作倡乐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了。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屡受封赏。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2)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①而体弱通侻②,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注:①貌寝:谓貌负其实,丑也。②通侻(tuō):简易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谦弗许,以疾免免:免官 |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规:效法 |
C.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覆:覆盖 |
D.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略:全部 |
以下名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粲才学过人的一组是
①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②举笔便成,无所改定。③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④博物多识,问无不对。⑤作算术,略尽其理。⑥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A.①⑤⑥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有关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年纪轻轻却受到大学者蔡邕的破格礼遇,原因除了王粲才学过人,更重要的是显赫的家庭背景。 |
B.王粲有识人之明。尽管因为他相貌丑陋而且做人不拘小节,在荆州没有得到刘表的重用,但他对刘表的评价却是入木三分,非常合乎实际的。 |
C.王粲记忆力过人,不但对只看一遍的碑文过目成诵,甚至别人打乱之后的棋局,他也能一子错地重新摆出来。 |
D.王粲文思敏捷,下笔成文,以至于别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打好了腹稿才写的,但是,别人即使深思熟虑之后才下笔,再反反复复地推敲字句,也不能超过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